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61岁的林逋(967一1028)病逝于杭州。250多年后,元代作恶多端的盗墓大贼杨琏真迦派人掘开了林逋的墓冢,满怀财富梦想的他失望地发现,人迹全无,只余有一方端砚和一只玉簪。
林逋,字君复,钱塘人。经历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共四朝。他从小失去父亲,生活十分贫困,却不以为苦。
林逋学习很用功,但是他对经学章句的释读不是很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诗歌。这对于想参加科举考试的林逋来说,似乎是一个利好的条件。可是并非如此,因为科举考试虽然有单独的明经科,但是进士科的诗赋底子却是经学,将经学的义理融入诗赋,甚至巧妙嵌入典故或词汇,是林逋时代的诗赋风尚。
而林逋的诗,是纯粹的诗,不涉经学,不涉俗事,只说此刻被眼前美好的东西触动心扉时的感受。他最有名的诗是《山园小梅》,其中的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谓千古绝唱。两百年之后,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姜夔受前宰相范成大的邀请,为他的梅园谱写了《暗香》和《疏影》两首词,这两首词的灵感就来源于林逋,后来成为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作。
林逋是超脱的,但他并是不寂寞,因为他热爱诗歌。
一个人只要有爱,心就不会死。
此刻林逋最需要的就是为他热爱的艺术寻找一个释放的窗口,而西湖就是最理想的去处。不久,林逋绝意江湖,结庐西湖之孤山,从此足不出山。
林逋隐居西湖后,他的主要活动就是游西湖,一出门就杳无踪影,所以有人来访的话,一般得提前预约,不然是碰不到他的。
林逋游西湖,除了欣赏湖山佳处,就是作诗,比如《孤山雪中写望》:
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
一迳何人到,中林尽日看。
远分樵载重,斜压苇丛乾。
楼阁严城寺,疏钟动晚寒。((北宋)林逋 《自书诗卷》 纵32厘米 横302.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因为山伴水,所以看起来像是“一片”。诗人沿着水边山脚信步前行。阳光很好,照在雪上闪闪发光。山水相依,连绵不断。在一处山脚边,有一条小路通往山上。诗人折步上山,一整天都徘徊在树林中,时而远眺,时而倾听,一直到日暮时分。
乾坤自在,物我两忘渺沧海,这就是隐士林逋的精神“蝉蜕”状态。
林逋的内心不是死寂的,而是生生不息的,他的《孤山从上人林亭写望》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情境:
林表秋山白鸟飞,此中幽致世还稀。
谁家岸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北宋)林逋 《自书诗卷》 纵32厘米 横302.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诗与前面那首诗一样,也是远观,写的是秋天的景致。 前面两句甚是幽寂,眼中所见,唯有飞翔的白鸟。“世还稀”,说明世间少有如此静谧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当然适合真正的隐士。然而,虽然幽寂,却并不孤单,且看诗的后两句,他看到了袅袅炊烟,以及暮归的渔船。在形容渔船时,用了“两两”二字,可见他的内心是充实的。
从诗歌美学特色来讲,林逋的诗有时与唐代孟郊很像,但两人有本质上的区别。与孟郊相比,林逋已经从心之苦中超脱出来了。比如同是写病,孟郊是这样写的:
病客无主人,艰哉求卧难。
飞光赤道路,内火焦肺肝。
欲饮井泉竭,欲医囊用单。
稚颜能几日,壮志忽已残。
人子不言苦,归书但云安。
愁环在我肠,宛转终无端。
林逋的病诗则是另一种情境,比如《春日斋中偶成》:
空阶重迭上垣衣,白昼初长社燕归。
落尽海棠人卧病,春风时复动斋扉。
((北宋)林逋 《自书诗卷》 纵32厘米 横302.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诗同样是写尽幽寂,比如“空阶”,因为无人走过,所以通往斋中的台阶上都长满了苔藓。 “社燕”表示刚刚立春,“落尽海棠”则是春已尽,说明林逋已经病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然而诗中并不见忧伤,末尾一句则是转而写风吹门扉声。所以,即使在衰病连绵的暮春,林逋诗中也没有苦味。
江湖有诗,情深而不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