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江西新余有个出名的孝子,名叫李谘[zī](约968-1036)。据说他的父亲曾家暴他的母亲,并将她赶出家门不让回家。小李谘心疼母亲的遭遇,他日夜嚎哭,拒绝饮食。父亲被他的行为感动,又将他母亲接回来了。
李谘读书很刻苦,但科考之路并不顺利。他在落魄的时候遇到了林逋,二人一见如故。林逋见李谘为人好,诗文好,头脑非常清晰,又很善于处理杂务,就安慰他说:你有宰辅之器,将来必有成就。对于正处人生低谷的李谘来说,这话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37岁那年,李谘终于考上了进士。在殿试中,真宗问这位新科进士是不是那位曾把母亲救回来的人,众人说是,真宗皇帝于是将他提为第三名。宋代早期科举考试的名次对仕途影响很大,李谘成为第三名则意味着他成了国家的“重点培养对象”。
李咨成为一名公务员不久,林逋就彻底归隐西湖。
事实证明,林逋的眼光很准,李谘很擅长理财,他为真宗和仁宗早期的财政改革都做出了贡献。真宗皇帝很喜欢李咨的文笔,就任命他为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书。但是任性的宰相寇准不喜欢他,每次李谘起草诏书,寇准就百般挑刺,要他反复修改。李谘很生气,无奈之下就申请外调了。
李咨走了之后,大臣们都赶紧推荐自己人补缺,结果真宗皇帝都不满意,于是把李谘调回来,并赐李谘翰林学士,这是当时文人的最高荣誉,这一年李谘51岁。
李咨与林逋,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相见无期,但友谊长存,诗信相通,从未间断。
不久,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生日,真宗皇帝便派李谘出使辽国,为辽主贺寿。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林逋曾收到过李咨送的两把松扇和自己作的一首诗歌。大胆推测一下,这两把扇子有可能是李咨从辽国带回来的。因为宋使出访辽国,一般会带许多小礼物回来分赠给朋友们。而从辽国、高丽、日本带扇子回来似乎是一种风尚。松扇的材质多为柔韧的松皮或水柳皮,将长条形的节板紧挨着编成折扇的形状,类似于日本的桧扇(图)。
林逋收到扇子后,按着李咨诗歌的韵脚回和了一首诗,这就是林逋《自书诗稿》中的第一首诗。
制诰李舍人以松扇二柄并诗为遗,亦次来韵。
编松为箑寄山中,兼得紫微诗一通。
入手凉生殊自慰,可烦长听隐居风。((北宋)林逋 《自书诗卷》 纵32厘米 横302.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箑[shà]”即扇子,现在有些玩扇子的人还在用这个词。用松皮做的扇子来纳凉,就如同隐士独坐松下听风吟了,所以林逋在诗尾说“长听隐居风”。
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61岁的林逋(967一1028)病逝于杭州,李谘为之素服,与其门人一起安葬了林逋,并将林逋的诗文刻石一并安葬于墓室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