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可能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太久太久了!我们似乎不大记得我们的祖辈曾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文明。人类五千年文明史,我们曾经领先了四千九百年!
三百年前,我们的“综合国力”还可以使郎世宁者流,将注意力从油画布上移到宣纸上,拿起他们不熟悉的毛笔和中国画“接轨”——画出那种“中西融合”的中国画来。而今,中国学子进入“中国画”高等教育大门的必考科目竟然是西画——素描!(为此,我曾今著文在《中国书画报》上和某人辩论,网上有人讥我:‘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反对画素描。’呜呼,我真正不知道这是什么年代了!)这么匪夷所思的事竟然是国人自觉自愿干的,并非有“八国联军”的刀架在我们的脖子上!
至于中国画本身,人们不再研究笔墨,不再练习书法,不再研究中国经典,更不用说研究文人画需要的“诗、书、画、印”了;他们研究的是“三大面,五大调子”!现时的时尚褒奖评论用语,也是“融中西绘画于一炉”云云。我说他们是努力将自己打造成“骡子”或者“骡子”的后代,可惜的是,“骡子”是无生育能力的!
目前大部分中国画已不再“中国”,展览的中国画去掉像油画、像版画、像水彩、像素描的作品便所剩无几了!更不用说,即使那少数像中国画的作品,也都是外表“像”而已,十之八九已没有了中国画的神韵。
画家们大多不再有提款习惯;即使少数还坚持提款的,也大多提的位置不当,书法写的不好,错别字、病句连篇等等。由于画家之“文”的缺失,画中缺少了韵味、没有了诗情,文人画所提倡的“诗、书、画、印”四绝,现在不是“三缺一”,而是“一缺三”!
中国画不“中国”的原因很多,但根子在教育,素描为基础是首当其冲的。请问,基础既改,上层如何建筑?
更可怕的现状是,专家不专!因为现今的中国画的“专家”们,多是素描为基础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可惜的是这流水线上没有多少中国画需要的笔画、墨法••••
我们的民族正在“崛起”。毫无疑问,这“崛起”首先是文化的“崛起”,没有文化的“崛起”,那“崛起”将成为一句空话!明显的问题是:中国的“崛起”,这个世界没有准备好,我们自己也没有准备好!就中国画目前这种状态,请问我们“崛起”什么?崛起以后的中国画该是什么样子,我们想过吗?真的到了该梳理一下思绪的时候了!
——壬辰年春月于木石山房灯下
此文曾发表于《艺术沙龙》2012年03期
作者:郭西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