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对整个人类和对每个人的生命来说,泥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条件之一,土给予了人们许多许多,物质的、精神的,我们的祖先-远古原民,在与土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求得了生存机会,而且更锻炼了意志,培养了技巧,增长了才智,以至对自我的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陶器是属于人类最早运用泥土作为材料进行的艺术创造。它源于人类直接的生存需要,也是最早人们用来传达思想和感情的手段。世界各民族的陶土器皿遗存,它们各种各样的造型,以及附属在它们上面的各种各样的刻纹、图饰,之所以至今仍然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们最直接、最纯朴地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真挚的情感正是在那些看似稚拙的作品中,包含着人类艺术创造中最富贵的东西-心灵的真诚。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推进,艺术创造的技巧与制作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但技的增长并非完全与精神即我国古代文论中说的“道”相适应。这种情况在我国自古至今陶艺的发展历程中,也常有所见。在历史上能真正立足和传世的陶艺派和创作,莫不是通过一定的技术与技巧来表达人类的精神世界的。
中国是个陶艺大国,有深厚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陶艺传统,在艺术长河中,也形成各种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陶艺流派,江西景德镇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陶艺传统,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所关心的事,也为世界上一切有识之士所关注。20世纪以来,中国的陶艺家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真正的突破应该说只是改革开放以来最近20年来的事。许多陶艺家,尤其是一些有才能的中青年陶艺家,通过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现代陶艺的研究,既认识到人家的长处,找到了我们与他们的差距,也在进行对比、对照中加深了对本民族传统的认识,体悟到我们传统陶艺的精神,从而进一步探索发掘民族传统中的优秀遗产,使之与现代人们的生存需要与审美感情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民族气派又有现代精神的陶艺来。在这些陶艺家中,朱乐耕君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他的创造引起了海内外艺术界的重视,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
朱乐耕出生在景德镇一个陶艺之家,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的画家,母亲是一位陶瓷彩绘工人,他的家庭以及瓷都周围的环境,使他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陶瓷和艺术两方面的熏陶与教育。陶瓷生产、制作与艺术创作,本来是不应该分家的,因为它们是作为陶瓷艺术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联系在一起的。朱乐耕走上陶艺之路,是从绘五彩瓷开始的。那时,他有传统中国画的功底,又有素描造型和西画的色彩技巧,更从民间艺术中吸收养料,在五彩、粉彩、红绿彩、斗彩以及釉下的青花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尤其在高温色釉绘画上有杰出创造,多次获得国内外的奖励。在这过程中,他也不断扩大视野,开阔眼界,逐渐加深对质材和陶土的认识,并越来越领悟到陶瓷本原--陶土的意义。在这当中他感觉到技与道结合的重要性,因为这是陶艺的生命所在;在这当中,他也感觉到回归自然的重要性,因为人对陶土的兴趣、感情和爱,都是从人性中向往和爱恋自然的本能欲望出发的,笔者以为,朱乐耕的艺术实践与探索,包括他对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学习研究,获得的最重要的认识和体会,就是这两点。当然,这两点彼此不可分割,而有密切联系。
有了这样的认识体会,朱乐耕走了与前辈陶艺家们不同的道路,开始改变陶艺家们只在陶瓷器皿上绘画的传统,而开始参与陶瓷的生产与制作过程,揉泥、配釉、烧窑,他不仅学会而且成为里手。
当他全身心直接投入陶瓷生产,实践与土、火直接打交道时,他才更深刻地感悟到陶的生命,陶的奥秘,陶的精神。也只有这时,他才感觉到陶“是一种和人的生命帐号紧,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他从中得到感情的陶冶和精神的升华,也更增强了他的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他不顾大城市现代化生活的,坚持在他的故乡景德镇,在陶土的创造中寻找乐趣,寄托自己的理想。他还和他的妻子方李莉把多提的积蓄在这里建立了“景德镇民窑艺术研修院”,展出他们收藏和、的很多民窑瓷器,并以此场所与国内外同行们进行交流。近几年来朱乐耕主要从事生活陶艺和环境陶艺两个课题的研究。这两个课题的意义,都是在探讨陶艺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陶和陶艺的产生本来具有最单纯的目的,即服务于人的生存的需要,但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工业高度发达,各种质材的广泛运用,器皿的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陶和陶艺必须适应的形势发生新的变化,被赋予新的意义,它不仅要有实用、美观的价值,在要有“独一无二”的审美品格,以供人玩味和收藏。当人们接触这些新的生活陶艺品时,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人们更加珍惜自然,珍惜人的劳动创造美。朱乐耕创造的许多生活陶艺品,尤其是成组的、系列的茶具、餐具和花器,其造型在自然中求奇特、求异趣,在器的无穷变化中求神韵、求精神;在材质处理中更别具匠心、融平面处理与肌理效果于一体,和可视性与可触摸性于一身,有不凡的审美品格。1997年10月,他的许多生活陶艺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人们指出,他在这些生活陶艺中体现出来的是器与道完满结合的精神。
精致、细微和博大、沉雄是陶的两个最基本的特质,其精细之美往往融合在宏伟之中,而其博大精神又常常在细微中体现出来,正是这两种特质的结合,缎带陶和陶艺以生存和发展的无限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还可以在人们公共生活的空间发挥作用。所谓环境陶艺,就是存在于建筑空间和公共场合的大型陶艺创作。不用说,这类陶艺要解决的首要课题是它的建筑环境、与人们活动空间,或者更确切地说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环境陶艺自古有之,但今天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不同于古代,人们对环境陶艺的期待与要求也就不完全一样。当今人类思考和忧虑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减少工业化和高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人们更多回归自然的感觉。朱乐耕解决环境铁艺的首要考虑,就是让陶土自然地、亲切地呈现在大众前面,帮助人们找回土地,接近自然。当然,每一件环境陶艺创作还必须特定的建筑功能和环境空间解决一系列特殊的课题。这一次朱乐耕有幸接受没城麦粒美术馆的邀请,为新建的美术馆和音乐厅做系列的陶瓷建筑壁画,即音乐厅的内墙与外墙以及美术馆的走廊与大厅的壁画。这是面积宏大、难度颇高的属于公共艺术的任务。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在陶艺领域内驰骋才能数十年的朱乐耕,在接受和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深知任务之艰巨,他既充满自信,又决不掉以轻心。他密切与麦粒美术馆建筑师俞杰先生、音响专家全镇龙先生通力合作,使壁画创作与新建筑的内涵与形式相协调,并在壁画的处理上完全满足音乐厅的无原则需要。就这样,朱乐耕通过多年艰苦而细致劳动,用自己的智慧、经验与技巧,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大厅里17.12×6.3米的大幅壁画和大厅其他墙面上10余幅面积小的壁画创作,以及音乐厅的内墙装饰。在单纯是蕴含丰富,在匠心独运中体现自然,在现代形式中传达精神在古老的陶的语言中透露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是作者处理这些壁画装饰的基本出发点。而大幅与多小壁画之间所造成的对比――前者宁静、单纯和含有崇高、神圣的意味,后者充满生命的躁动,并有跳跃和起伏的节奏,这两者在鲜明的对照中相互呼应,形成统一、和谐的意境。从而赋予这件宏构巨制的陶艺创作以丰富的、多层次的精神内涵。总之,在朱乐耕那里,陶艺是连结人和自然最好的、最富有感情的媒介。他的作品是他发自内心的对自然与生命的礼赞。
正值中年的朱乐耕先生有浓厚的传统艺术功底和现代见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充沛的精力,相信这位善于思考、勤于实践、乐于创新的艺术家,在未来艺途上必有更光辉的表现。
2002年5月30日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
作者:邵大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