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游于艺”谈“名家书画”

  孔夫子《论语》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千百年来,此论乃人们修身准则之一。朱熹《集注》中解释:“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

  何谓“游于艺”?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艺”指技艺,包括艺术。“游于艺”,则为置身于六艺的活动。

  为何要“游于艺”?一言以蔽之,艺是通于道的,通过“游于艺”,则可“以艺进道”焉!

  艺道之论多矣!东坡居士曾云:“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苏轼《书李伯时山庄图后》)北宋《道释叙论》更进一步指出:“艺也者,虽志道之士所不能忘,然特游之而已。画亦艺也,近乎妙,则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所以,自古至今,凡成书画大师、巨匠者,皆为或有道有德,或仁人志士,或某方面事业有成之佼佼者。王羲之任职右军,却成书圣;颜真卿、苏东坡、董其昌皆为官员,而以书画名世;八大、石涛等四僧,身在佛门但以艺名扬天下;齐白石木匠出身、启功未上科班而成书画大师……

  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在“道”,或老庄之“道”,或孔孟之“道”,或二者归一之“至道”。道融于书则有“书道”;道融于画则有“画道”。要达“书道”“画道”之高境界,在于“悟道”。这一个“悟”字,分出了书画的品味高下。何以有人一辈子苦练书画而无成就,是缺了“悟道”之灵性;有人事半功倍,出手不凡,而成名家,正是具备了“悟道”之慧根。故书画成就大小,重在书画家是否具有“悟道”之灵性和慧根,不在于是否业余或是专业。

  所谓名家,乃名扬天下而自成一家者。名家可为名人,但名人不一定为名家,因名人有善有恶。半年前筹备书画院时,玉涛先生曾问:叫“名人书画院”还是“名家书画院”?我曰“名家”。

  所谓名家书画,是社会各界成名成家人士所作之书画,也包括了书画名家所作之书画。

  人常把“名家书画”与“书画名家”截然分开。认为名家书画是非专业的名人书画,书画名家是专业书画中的名家。

  我认为“名家书画”外延较广,不管专业非专业,只要达到了一定书画水准,可统称之为“名家书画”,谁能说颜真卿的书法不是名家书法?徐悲鸿的画不是名家绘画?

  所谓“书画名家”,则是在书画方面有成就并成一家者。其中既有专业书画家,也有业余书画家,比如怀素、八大为业余书画家,谁能说他们不是“书画名家”呢?

  古之时,除宫廷画师外,甚少专业书画家,大多数书画珍品出自“游于艺”者之手。今朝,专业书画家何其多也!这是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是好事。但人们不可厚古薄今,古代业余书画家可以出艺术珍品,当代“游于艺”的业余书画家也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在中国社会经济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商品经济的大潮摧毁了二千多年来的社会形态,同时也淹没了牧歌式的自然经济文明。人们在亢奋、激荡、烦乱、焦虑、失落、惆怅、浮躁的复杂心态中,寻求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抚慰和滋养。社会各界有不少名流巨擘,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社会工作、社会活动之时,亦喜好“游于艺”。他们沉浸于书画之中,借书画而修身养性,藉书画而抒发情怀,创作出了大量可歌可泣的优秀作品。

  《中国名家书画》杂志的诞生,可以说,顺应了社会文化发展之需求,响应名家书画市场之呼唤。我们创办本刊的目的,在于“创建名家书画平台,构造名家文化体系,提升名家书画品味,扩大名家市场影响。”

  我们将尽力于“名家书画”事业,服务于社会各界,包括政界、军界、工商界、文艺界、宗教界……等等的书画家们,包括业余的和专业的,也包括具有名家书画潜力的人士。我们真诚地希望,在大家的帮助支持下,使“名家书画”茁壮于中华大地,名扬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2010年5月23日于北京

原文发表于《中国名家书画》杂志2010年试刊号

作者:刘亚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