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传统世界观的钩沉者——姜吉安

  在以西方逻辑为主导的艺术史线索中,绘画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从杜尚(Marcel Duchamp)到沃霍尔(Andy Warhol),从现成品到波普,艺术也俨然成为了大众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艺术家,开始不断地寻找着关于绘画新的可能,这时,他们将目光,逐渐地转向了东方的思路,由此,“传统”成为了一个被热议的词汇……

  拥有着扎实传统绘画功底的姜吉安,似乎本应该走上一条安分的绘画道路,但他却总喜欢与“既定习惯”作对,早年,他就有过把石膏几何体和光影引入到工笔画的“案底”,而在2009年开始的“丝绢”系列中,他更是把作品与媒介,绘画与雕塑的结构,来一次彻彻底底的颠覆,在很多所谓传统艺术家的眼中,他活脱脱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姜吉安自己也曾戏言自己是在给工笔画“捣乱”,可这“捣乱”的背后,却体现了他关于继承传统的独特思考。

  姜吉安《丝绢及剩余价值10》

  在姜吉安看来,传统艺术家所处的语境在如今已然无法复制,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要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才能将传统转换到当代文化的语境中来,也只有让传统在当代文化的问题语境中产生针对性,它才能够真正地具有生命力,他提出,传统中真正具有价值的,是它的思想系统,而且,它在这种当代的语境中显得更为有效。

  所以,与大多数艺术家对于传统的继承、转化,只停留在用传统的笔墨形式,来表达当代生活的方法不同,姜吉安更加重视将传统中,一些呗忽略的对待世界的态度、观念,通过他的作品转化、呈现出来,如此一来,他便没有将自己的创作局限于对所谓的传统绘画程式与语言的延续上,而是将形而上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了自己所继承的传统的核心。

  “丝绢”系列也是在这种思考下所创作出的作品,在这系列作品中,“丝绢”本身成为了表达的主体,它既是内容,又是媒介;既是绘画,又是雕塑。这种对固定概念的打破,以及对绘画结构的颠覆,既与姜吉安原有的思维理路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于中国传统观念中,“以物观物”思想的巧妙应用,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待世界的一种特有的态度和智慧。

作者:代冀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