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2010至2011学年教学是由龙瑞先生为主导、张桐瑀博士为助导,2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为主体,借鉴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吸取当代学院教育优长,将“教”、“学”、“作”有机整合,形成符合中国山水画学本质规律的有效教育模式。
龙瑞先生在当代山水画界已倍受关注,无论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与培养人才方面均为当下一流水准。先生提出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在艺术界不仅具有时代意义,更具学理价值,我们班的教学理路即源于此。先生常身体力行,抽出了很多宝贵时间为每一位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尤其对评点作业极为认真。张桐瑀老师人文素养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较强,艺术眼光务实而长远,是我们公认的“明师”。他一脉相承,坚定地落实着龙先生的艺术思想与教学主张。班上每一位学员都能尽量克服各种困难,珍惜一切机会,尽可能地上好每一堂课。一年的学习,感触很多。就教学而言,可小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端正认识,理清思路。
龙先生认为,中国山水画是一门最具民族文化特性的艺术,其文化底蕴宽广深厚,不只是简单地画山画水。因而,学习、创作与研究中国山水画必须先要回到民族文化的正统序脉中,坚定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立场,把握其根本规律,抓住其发展的内在线索;山水画也是一门人学,非常注重人格修为,包括怎样做人,怎样认知自我,怎样了解社会,即对天、地、人、和的认识与感悟。因而,山水画艺术不单纯是艺术的形态,还有文化的生态,只有多读书、勤实践、富人生厉练才能使内心丰实富有真情实感,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达到情与境会、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我们应多着眼于艺术品质的好与坏、高与低,少论新与旧,如果作品具备了笔墨的好与意境的高那“新”与“旧”只是艺术的某种特点而不再是权衡艺术成就的高下标准了。张桐瑀老师也认为,放弃传统或割裂传统绘画语言去创新和张扬风格以求生命力,催生出了当今流行的艺术风格和创新论调与艺术进步论的观点,使很多画家在对传统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轻易革掉了传统经典画法的命成为“孤儿”或“流浪汉”,从而搅乱了画面的意象世界,导致作品艺术意境的沦丧。
显然,在导师看来,方向远比速度重要,学习中国山水画首先要理清的是认识问题。
2、 以古为师,学习经典。
龙瑞先生主张认真临摹经典画作。常用京剧里的唱、练、做、打功夫的重要来说明传统功底的必不可少,说京剧里的那个“味儿”与山水画中的那个“味儿”讲的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品评一幅作品最后的落脚点往往还是要考量那个“味儿”。先生总是用“文”与“质”来讲解“价值客体”、“程式客体”与“生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比照来指出当下我们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不够深入。长期以来,我们为了表面的“好看”而求大、求变、求像,导致画面不耐看。原因之一,就是把书写意识赶出了绘画。用所谓的“视觉冲击力”等来评判山水画,常常用笔触代替笔法,画法代替画意,使笔墨失去了耐人品味的精神内涵;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对传统经典的漠视,导致规范来源的缺失,给没有传统功底的创作以无穷惯性的推动而进入一个个创作误区而“不知回头”,或到知回头时已力不从心于无可奈何之境地。传统山水画中的最为可贵的精神载体——经典画作往往只被当作欣赏而被束之高阁,用“另找出路”之类看似非常合理的借口给回避了。缺乏对经典作品的的研习和传承常常“营养不良”。“先天缺钙”,必然“肌无力”,无法长大,结果可想而知。加之当下浮燥的心境造成创作境界的迷失,使不耐久观的当代山水画作显得更加粗糙乏味。水墨偶然和偶然笔墨效果的欺骗性又一时遮蔽了笔墨结构的拙劣、荒率与虚无。群众在现实中的离散和鉴赏能力的贫弱在一定时期内不但放任而且还支持了这一势态的蔓延。显然,这个“程序”已经乱了,要纠正还得下苦功夫。所以,龙瑞先生一再强调,临摹经典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一关,甚至是蒙养我们绘画事业终身的必修课。
龙先生也明白,现在很多人其实也知这一弊端,也知在我们的传统经典作品中还潜藏着巨大的生命力,也知学习应先回到经典中去,甚至已下了多年狠功夫去临摹古画,但却不得要领,结果仍然是“成于表面”。所以张桐瑀老师根据龙先生的主张,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要求我们在传统经典,主要是“元四家”,特别是王蒙的作品中根据自己的心性需要选择范本进行认真反复的临摹研习。使我们知道了要理解学习经典作品中的语言,而不是由自己发明语言。要合于“道”、求于“理”、得于“法”。“正大气象”,“笔法”与“笔墨结构”,“对临”、“意临”及“作变体画”不但是教学的核心词汇和重点要求,而且这些关系在深处的融通更是我们班教学活的灵魂。“中国山水画是符号式的堆叠,你必须背下来才能掌握这些造型手法”。“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对写生这么“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心中没有“丘壑”,造型手法太低劣企图仰仗写生”,而真到写生时又常常手足无措,或只能“涂绘风景”。老师边讲边示范,渐渐地,学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传统经典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不知不觉中,“虚实关系”、“用笔体悟”、“由画体道”、“营造法式”、“人格价值”、“知用矛盾”、“笔法规范”、“笔墨结构”、“文化传承”、“个人修为”、”人生感怀”等等对应与不对应的因素都朝着应去的方向去诠释自己的精彩且能和合于由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不断生发过程并形成统一。“你现在的传统功夫有多深,将来你的创新之路才能走多远”;“中国古人传承的优秀传统是自成体系的,而且非常完善可反复演绎和永恒发展的,永远不会过时”;“中国山水画中的自然既是笔墨所表达的对象,又是笔墨的载体,要以书法之笔施以绘画之要”等,这些话语随时在我们耳畔响起,相信会形成永恒记忆。
3、 足定方位,放眼未来。
龙先生认为,我们可以合理的借鉴一切有用的东西,但不能丧失自身的文化本位。在某种程度上,山水画是中国画生存和发展的情感归属和动力起点。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心胸坦荡,力拒无关纠缠,传统的中国画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灿烂的未来。懂中国画的人越来越多,你们应立定方向,不断探索,知难而进。终有收获。
总之,每一种教学都应有其适应的方式,中国画教学更应如此。相信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下所有学习中国山水画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但我们的导师选择了一种极其适合我们学员情况的方式,所采取的方法是严肃的,有针对性的,因而是有成效的。
我们的主要课程包括:人文修养、美术理论、临摹经典、外出写生、创作总结。我们深知,一年的教与学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地方,无论导师与学员都遇到了很多画里画外的困惑,也不可能解决我们艺术中的所有难题。但至少改变了我们很多错误的观念和肤浅的认识,坚定了正确的方向,特别是通过封闭式临摹和对每一单元作业近乎苛刻的要求,加之细心讲评。使我们更加懂得学习艺术要讲究方法更需真诚。
这短暂的一年,对于我们每一位学员来说,无疑是极不寻常的,它可能是我们前进中的一个助推器,更或许是我们艺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懂得对艺术的学习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信仰,需要一生的努力来完成。
作者:张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