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邱汉桥:回望千古大美永存(三)

  这些效果引出的刚柔、媚道、老嫩、苍秀、生熟、巧拙、雅俗种种感受,使得技巧的虚与实、巧与拙、繁与简、疏与密等矛盾双方达到了和谐统一,对立的概念成为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合乎天之造物。这就是笔墨与精神之大“和”。

  古人筑起高坛祭祖或拜将,并非单是讲排场,这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精神感应的学问,从登上高坛、昂首环顾、凭虚御空,其气场放射外延,承天接地,以宇宙为舞台的强大精神力量和诸多的美好向往油然而生,把有限与无限结合起来,把定量与无量融为一体,这便是中国的美学与哲学的统一。画家应具备高层次的对“宇、我”的认识,“以神法道”为什么会“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山水画家高层次的审美要求,不是即景描写式,而是精神感应,“物我通达”贵在精神感应,我之精神赋与物、物之精神感呼我,与精神“电波”之传导,画家与大自然精神感应最强的信息得以体现就是艺术。精神感应指高层次审美而言,“与天地同德”、“与阴阳同波”,绝非看到金色落日就想到鸡蛋黄一类的浅层次联想。

春到金湖湾200997×139cm

  中国画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有限的笔墨空间表达无限的“意”与无限的“象”。中国画的意境是什么呢?意境也可称之为有情之境,因为它是由审美主体和客体各种矛盾的复杂关系构成,它属于比形象更为丰富的美学范畴。画家按照自己的理想将生活中的实景用美的形式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形成一种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境界。这种意境,文学上是所谓的“意外之意”,而绘画中往往是“象外之境”,虚实相间,重在自身的体会与精神感应,强调内心的主观情怀与自然物象的交融、升华,它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空间包容了人类心灵与自然宇宙最深处的生命境象。意境的创造最重要的是画家必须有一颗能体悟宇宙本原的诗心。现实世界中的人物鸣禽、虫鱼走兽、山川草木、江河湖泊、流云烟雾等自然物象,才是真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蓬勃无尽的创作源泉。

  中国哲学重视自然,对宇宙人生之道的把握,实际上是凭一种浸透着主体生命意识的诗性直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带有浓厚的诗人艺术素质,而中国诗人的灵性从来就蕴涵着一种悠悠的形而上情怀,中国哲学是诗性的,中国艺术是高妙的。

作者:邱汉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