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古法手段在创作应用中的拓展

  艺术生活中的创作,是人们最热衷最无奈又最复杂的事。在创作中坚持借鉴古法并自觉运用古法,无论从理论上论证抑或从民族艺术的发展轨迹考察,都是唯一的途径。艺术从生活走向审美,创作由历史走向当代,其艺术手段的获取无不因循古法而来,其个性化艺术风格无不依古化古而造就。这一历经时间检验并为历史印证,又为实践者顶礼遵从的规定或模式,旱己成为确保艺术品质的准则,早已成为有识之士认同的方法,亦成为探索艺术的不二法门。

  然而,如何在实践中借鉴开运用好古法,使古典精粹在当代艺术进程中得到孕化并成为作者自身艺术发展的动力,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方法问题,更足学术问题。在探索中人们深刻地感到:寻求艺术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再现原有的历史范式,而是需要创新。因为艺术不仅因时因人而异,艺术更需要时代的高度和谋求发展。其实,在艺术实践中建立创新意识并不复杂,最难的是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完善创新思想,以学术为基础寻绎合理的创新方法。实践中,要实现真正艺术意义上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科学的创新,必须遵重恪守优秀传统,明晰分辨历史遗存的良莠,解读认知传统艺术的丰厚内涵,不懈坚持以古法为基础的试验式探索。才能够使自身的实践顺应艺术规律,才可能令所谓的创新具有进步意义。

  求变创新意识作为推进艺术的心理动力,人们早已习惯或热衷从艺术形式、艺术手段等表象方而着手进行探索尝试。以求得变化作为创作的目标,以求变意识与胆量表示作者的才气和能力,以变化所指到的效果判断作品的生命气息与神采风尚,以寻求变化做为打造自身艺术面貌的方法抑或量作者艺术水准的标志。如此等等,己成为代艺术创作中人们普遍效仿的做法。应该说,信息时代蓬勃发展的艺术活动,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最大化的解放。人们的大胆追求与尝试,不仅丰富了时代艺术,更启发了作者对艺术做深刻的的反思,更使人们自信艺术的未来必然是从创新中得到的。因此,以创新求变为主导的艺术创作,既成为人们追求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最有效的方式方法,也成为当下艺术潮的主流。

  回顾历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规律告诫我们,运用变化古法手段来寻找创作的突破日并非易事,即使借鉴古法从事创作,也只能证明作者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只能反映作者当时的创作状态。如果通过创作去扩大或寻求更好的艺术效果,仅限于借鉴或变法远远不够,做到合理取舍古法与科学孕化整合古法,才可能通过化法求得一定结果。当然,决定实践结果的因素不仅仅如此。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艺术,从传统文化中脱胎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发展成为生活中有别于他种生活的高级事物绝非偶然,社会、时代、政治、文化、科技、思想、风尚、人的性格、素养、情感等,无不对艺术的结果起着决定的作用。仅就创作而言,借鉴中能够做到理性认知传统并可以熟练驾驭古法,只是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与技巧能力,而感性表达亦能活化古法的能力,科学认识外在形象与感受内在意象的能力,艺术审美活动中从哲学层而解读内涵的鉴赏能力,宏观把握艺术的理性原则与微观洞察艺术审美趣机的能力等等,都将作用于创作并决定创作结果。

  在创作中寻求变化古法,并非破除古法,守住传统理法与化开技巧手法井非矛盾。需要坚守的是原则与规则,需要融化开是技能与手段。守法需要认知理性与规定性,化法需要具备感性与灵活性。由宏观把握艺术宜求以守为进,由微观感受审美宜求以活通变。在实践中感受或摸索变法方法,在历史中提炼或发现变法规律,不仅十分重要,更是最有效的途径。消化运用古法并使之得到拓展的目的,即在于求变,并因变而获得发展。这一点,通过对艺术历史发展脉络的触摸,或可由枕其脉象而得到证明。

  在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与遗存中,检视艺术由古代走向现代的流变状态,我们看到:文字因应用需求而生,书写方法因工具与手法而变,文字体势因时代而异,写字行为因文化内涵而愈来愈走向高级,书法审美因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被感动而愈显神奇。历史上,书法艺术的拓展与沿续伴随文字的繁衍而得以实现,文字进化伴随书法进步而走向成熟,书法伴随着社会文明与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而愈发伟大。考察历史,在文字演变与书法发展并存的时代,书法受社会科学的影响,民族文化精神与社会意识主宰并左右了书法,形成以借鉴历史、守护传统为前提的传统艺术发展模式。因此,书法发展进步的途径,自古至今尚未脱离中华文明进步的轨道,从未脱离社会,从未呈现为个人行为,从未远离文化,从未脱开追崇与表现积极的、进步的、清新的艺术风尚这样一条追逐阳光的轨迹。当艺术发展到脱离工具作用,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形式时,人们对美的塑造与追崇已成为书写的第一目的,写字的意义与作用则发生了本质的转换。但书法这一古老艺术的本质,由于初期的工具特性及书写规则的形成,己难于在为艺术而努力追求的今天发生改变,所有技巧已变化成为艺术的参数,所有的规则已成为艺术的定数。因此,无论书法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书法艺术的性质不可变更,书法发展的规律不可改辙。这正是民族文化精神之所在,更是民族艺术生命之所在。而建立在极端个性化基础上的感觉主义,粗狂与野俗,自我与轻薄,自然不会变成未来艺术的标准。

  艺术从古代走向现代,从现代又发展到当代。它所经历、所包容、所涵盖的,随时间更叠愈来愈显得复杂而丰富。当代书法的发展现状,不仅强烈地表现了人们对东方古典艺术的对接态度,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受西方艺术理念影响而产生的些许在文化意识方面的突破

  然而,典型的极具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发展观与西方艺术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民族的伦理道德意识影响并左右了本民族艺术的承传法则,民族文化习惯的形成决定并主导了东方艺术的发展方向,传统哲学思想对民族艺术的影响更多地从艺术内涵与艺术精神方面为书法艺术注入了具有感动特性的审美元素。因此,东方文化孕育并滋养了书法,更从根本上奠定了写字由生活工具迈向高雅文化、高级艺术、高贵行为、高尚追求的基础。我们为此而骄傲,因为书法属于东方!书法属于文化!

  历史上,人们在应用文字的书写实践中,完成了对各种技巧手段的提炼与字体类别的定型,书写风格因受作者影响而千姿百种。人们在对书写笔迹的鉴赏中,根据文化内涵将笔迹划分为美的经典与实用书写,并将具典范作用的经典确定为标准,将经典中所含括的手段确定为方法,书法艺术由此而产生,古法也由此而成为了后来者实践的参数。因此,古法在书法中显十分重要,人们对待古法的意识、理念、方法更至关重要。可以说,作者在解读与驾驭古法的过程中,提高对古法认识,加强对观察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培养,远远重于对古法的再现。在实践中能否恪守原则,把握规律,明晰标准,热练技巧,不仅影响技法的取舍,更直接反映作者的修养与学识。

  书法的神奇,在于质从文,品至贵,形寓理,意含美,性随情。因此,人们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书写,通过感性的自由自在发挥,表现出因人、因时、因境而异的随机状态,使书法这一神奇的艺术变得难以克隆。可以说,无论何等时代何种字体或书体,艺术的美妙都拥有不可复制的特殊性。就取法而言,摩仿的可能性只限于技巧本身。而古法中所表露的艺术面貌的多元化与富于个性特征的技巧手段,为后世从者提供的只足极大的可塑空间与可为空间。但是,在坚持以继承为原则的传统艺术中,古法既然作为基础确保了艺术沿着既定的轨迹发展,守住古法中居于理性的规定性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把握与应用技巧手段的人地虽然宽人,其可造就的空间却只能在艺术的微观方而,无论增益抑或补损或者强化,都不可破除既定的宏观原则。

  从出土或传世的各种文字遗物史料看:文字初始期的甲骨文,字法与风格按分期论存有一定的差异;商周至秦汉,钟鼎文因国度与地域不同存有风格或字法笔法类型的区别;石鼓文、小篆因时代递进表现了字法与技巧的进化关系;汉隶自西汉至东汉更足表现了体势相类而面貌风格百变千奇,笔法点画丰富多彩。魏晋以降,字体因实用发生变异,楷、行恃得以迅速发展,文字的书写风格与审美取向显露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人们书写文字的趋美意识愈发主动。自此,论述写字,强调美感,几成文人雅事之好。以表达美为附加行为的文字书写渐成风尚,风格类型、技巧手段愈发丰富。

  由文字符号的进化到书写艺术的进步,其发展呈现出千古一轨的趋势,艺术理念在进步中得到坚持和不断拓展,技巧手段在应用中逐步走向完备,书写经验在追寻中愈发丰富。一部文字发展历史托起了书写艺术的发展历史,一个民族的文明化进程滋养了民族艺术的发展进步,一个独立的艺术创造了一个深邃的神奇。

  站在历史的角度探寻书法,摸索古法形成的规律,并以厚古、爱古、敬古、畏古的心态去面对传统,是探讨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空问的有效途径。在艺术从古代走向当代的历程中,虽然早期艺术的发展与应用并进,且表现为使用文字的制式演变与成型,但与此同时先贤们创造的极为丰富的技巧手段,却为后来艺术走向成熟开掘了空间。。唐宋以后,人们对审美的诉求已逐渐变为主动,艺术发展不仅进入到了自觉期,更形成了以寻绎前人古法,演绎艺术手段,拓宽艺术文化内涵,展现文人学养,抒发情感的一种超越一般生活的高级精神生活。

  考察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人们对待优秀传统依然是老调常谈,尝以借鉴继承为出发点。而在现时的实践中,人们较多地表现为对个性化创作的关照与对艺术外在形式的热衷追逐。在挖掘历史,考察传统背景,解读文字背后的丰厚内涵,特别是辨析其思想深度、意识高度、哲理严度、文化厚度、情感真度等方面暴露出明显不足。至艺术流于表面化、技术化、形式化、个性化与时尚化,传统艺术所倡导的朴茂、古拙、肃穆、儒雅等气象与前辙存异且明显缺夫。

  取法古人,摊陈出新,建构当代的艺术高度,关键在于深化传统,做到古为今用。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文化艺术在不同时代之间实现的传承,更多地是对前代文化原理的坚持与对前人方法与原则的沿用。人们在坚守传统中所实现的艺术手段的变通与拓展,其拓展的重点转向了扩大艺术的感动性万面而不是仅仅为了写字,其变通的思想基础则是以艺术审美为根本目的的。艺术发展至当代,人们借创作实现对美的塑造并以此表达美好的愿望,以此表示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当下的艺术现实。如此以创造美为终极日标的艺术实践与早期以应用适事为归宿的书写,二者虽一脉相承共生共存,但同功异路于本质上却有着根本的区别。

  拓展原有的古法,简言有受局限的一家之法,宽论有丰富的众家之法。在特定历义条件下造就的一家之法,其理义、原则、技巧上承古人,而特色、风格、手段则下启来者。其中最具借鉴价值的并非技法本身,而在于艺术思想、艺术精神和艺术经验。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众家之法,虽说理念、规律、原则、基本技巧具有互通共用的特点,所存理性源于古人,但其所显现的时代特色、艺术风格,则较多地感染和启发着后人。而后人在玩味、体验与借鉴中,可参照的依然是最具价值的从宏观认知、由理性把握,继而发现规律、借用手段等。

  有展古法的现实意义,在于发展创造更加新颖动人而又具有根基的艺术,使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更具时代特色。对时代而言,无负历史,对作者而言,无负古人。尤其对作者个体,有助于形成鲜明的艺术个性,有利于展现自身的艺术才智,更可有效的通过消化古法实现艺术变化,走上艺术创新之路。

  如何拓宽创作之路,丰富艺术手法,积累艺术经验,是个具体而复杂、严肃而灵活、既需要理性思考史需要感性把握的问题。实践中深刻理解古法,准确驾驭古法,综合探究古法,是做好创作的前提。在学习、研究、训练中求得无我,在运用、变化、表达中但见古意,向传统索取手段,向意识理念寻求出路等等,是走好艺术之路的根本。

  拓展古法的方法,需要通过取法实现经验手段的积累,要靠研究建立和完善创作意识,靠学养补充认知与研究的程度,靠才情实施合理的创作。对艺宏观原则的把握,当视为不变的规定,诸如:字法、体式、结构类型、笔法要素、风格属性等。守住这些方面,不仅关系到个体艺术与古法的血缘,也影响着个体艺术品格的高下。而在微观方面需要驾驭的,是有可能作为变化条件的诸多因素,诸如:繁复的手法、多彩的墨法、多变的节奏、随机生变又多元的实虚关系与动静关系、形式构成与审美意象的构建等。此种拓展方法的实现,更多地需要作者增加学识完善意识,需多地需要作者具备才华与灵性。拓展古法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即可视为思想方法、研究方法、亦可用为创作的变化方法,并成为帮助作者走上艺术通途的路径。

作者:刘文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