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挣扎》——艾敬的故事 全国上市火爆热销中

  《挣扎》是201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人因艺术而美”图书品牌隆重推出的艺术人文图书。

  《挣扎》是继艾敬于200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艾在旅途》之后又一本文字作品。

  8月15日,艾敬的新书《挣扎》将在当当网独家销售500本签名版,签名版附送500本限量别册《艾敬和她的朋友们》,有十五位艾敬的好朋友为其撰文,包括艺术家、音乐人、文化出版界知名人士,对艾敬的评论独到珍贵,送完即止。

   

艾敬于工作室为新书《挣扎》签名《挣扎》封面

  《挣扎》内容推介:

  1.全书分为三大章节:音乐往事、艺术生活和挣扎、当爱成为信仰。按地域和时间划分艾敬成长、旅居纽约,以及艺术创作的点滴。艾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讲述自己的音乐故事、旅途故事、创作故事,以及那些真正属于艾敬的各阶段生活的快乐、悲伤,还有收获。

  2.艾敬首次撰写推荐十位影响其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以及八位当代艺术家,可以看到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和艺术家对艾敬艺术的滋养和影响。

  3.书中有五个部分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以影像画面呈现。包含艾敬微电影《爱人》、《爱人》MV、《问题和答案》MV,艾敬当代艺术创作记录等等……《挣扎》力求带给读者全方位的阅读体验,是一本新颖的可听、可读、可看的艺术读本。

  《挣扎》精彩书摘:

  第一章音乐往事

  12.夏季里的告别

  2003中国

  ……

  无数个渴望温暖的夜晚,我的梦想和坚持显得越发天真和自私,我知道我必须做出选择。“南征北战”下我身心疲惫,我的左耳不知是因为压力所致还是飞得太劳累,它在某种无法预期的情况下会“耳塞”,就像坐飞机要降落时耳朵所感到的不适,耳朵里鼓满了气而使得听力骤然下降。我非常惊慌焦虑,听觉对音乐家多么重要,我到几家医院检查过也不得所以,我后来留意到这种“病状”的发生是每当我遇到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下发作。我的左耳就像一个会生气的小孩,想要拒绝听从那些无聊的工作。

  那个夏日里,大街上的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非典,另一场狂欢已经开始。

  在我工作室的露台上,我举办了烧烤会,没有告别和说明。第二天我踏上了去纽约的旅途,决定在那里定居,极其不负责地把妹妹留在了北京。

  我从一个梦中醒来,另一场梦已经开始。

  ……

2003年,艾敬在纽约

  第二章艺术、生活和挣扎

  10.我的两个半星期和蔡国强的信仰

  ——2008.3.3

  你我本是陌生人,在人群中相遇,一起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I want to believe,we are much more than that.

  ……

  2008年2月22日,我离开纽约的前几天,在纽约古根汉(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个人回顾展——“I Want to Believe”隆重开幕,这在纽约是一件极为不寻常的展览。蔡国强也是第一位在古根汉美术馆办展览的中国艺术家。《纽约时报》等新闻媒体给与蔡国强展览很高的评价,电视新闻也滚动播出蔡国强的展览消息。古根汉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美术馆,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艺术空间,在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们选择的几乎都是世界国宝级的艺术家和作品,甚至做的一些回顾展览,艺术家已经不在世。他们的策展方式和选题往往都能引起轰动和公众的关注。

  顺着古根汉美术馆螺丝型的旋转展厅缓缓而行,蔡国强的《草船借箭》被放置在二楼的一个空间。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作品是在1998年的纽约,MOMA在皇后区临时展馆中。继续往前走,他的一幅长幅爆炸艺术作品,其图像似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盘在一个屏风形状的宣纸上,连绵起伏又好似中国的长城,暗含着中国千年文化的底气韵味。又继续往前走,一群奔赴前进的狼群在一面终极的玻璃面前倒毙,一群群东北虎被乱箭刺身,观者可以在狼群中穿行而过,当然不能触摸。行走于狼群之间,那是一种紧张快乐的感觉。这些作品里有很深的伤痕意味,同时又很戏剧化。美国大众很喜欢他的汽车爆炸作品,是一串吊悬在古根汉美术馆大厅里,从天花板悬吊而下的一个个在“空中燃爆”的汽车。随着用霓虹灯制作而成的爆炸闪亮效果,从一个个汽车中向外喷发这种光亮。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容易解读,很好玩很视觉!整个展览布局缜密,有张有弛。很少有艺术家能够在展览中控制观者的情绪,而蔡国强就是那个人。

  机场话别,又是一出不舍的片断,这样的画面重复了很多年。I Want to Believe!我们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否需要信仰,因为代价太大,需要牺牲和奉献。在蔡国强的信仰中我看到现实的残酷,智慧和游戏,力量在背后,始终如一,乐观,亦幻亦真。我们的信仰如同行走于狼群中间,领悟生命的本质,也就不再害怕。

  你我本是陌生人,在人群中相遇,一起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I want to believe,we have much more than that.

2008年蔡国强“I Want to Believe”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个展

  第三章当爱成为信仰艺术是主宰爱能够到达的地方

  5.宝贝,我爱你……

  2008

  2008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是一个伴随着荣誉和痛苦的一年。我们迎来奥运举办权,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更大的危机还在年底,泡沫到来之前人们还在幻想全球化带来的美好前景。

  2008年5月20日,我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抗震救灾义演,在飞机上看到来自地震灾区的一篇报道:一位母亲用身体保护她怀中的婴儿,为此献出了生命。她给幸存的孩子在手机上留言:“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记住妈妈爱你!”……

  《宝贝,我爱你》创作了两个多月,采用综合材料涂抹,透视出坍塌的瓦砾下面孩童的玩具.……传递的是一个多角度的、多身份的爱的讯息,悲剧被覆盖在爱的字符下面,罹难的人们为我们积淀了爱的厚度。

  我把香港《南华早报》以及北京《新京报》头版新闻图片粘贴在画布上,拼贴出一个画面,用黑色、白色、生赭,以及墨绿丙烯材料调配出接近水泥的颜色,用双手涂抹在这些图片上面,用砂纸打磨画面,这个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无意之中制作了一个从天空中航拍的断壁残垣的画面,虽然视觉效果出奇地好,但我认为这样的表达过于直白和直接。我考虑了一段时间,决定用“LOVE”字符一遍又一遍地覆盖画面,凸起来的“LOVE”像是墙壁的涂料一样坚硬而又脆弱,好似要封存那些痛苦,最后那行字“宝贝我爱你”采用油画材料,我选了深红色,凝重炙热,稠密如血液。

  《宝贝,我爱你》这幅作品对于那些即便是忘记了或者不知道那段历史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爱和生命必将继续燃烧,只要活下去,我们需要爱。

  艺术家的作品不仅仅为当下而作,从苦难中提炼和升华,它应该也属于未来,应该让作品散发出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跨越时间的长河,苦痛或许可以生发出多样的生命形态和美丽。

宝贝,我爱你 (2008)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80cm×210cm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