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记住这些青铜器名,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识字了!|杂七杂八

2015-04-04 00:00

记住这些青铜器名,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识字了!|杂七杂八 收藏杂志 收藏杂志

sczz029

《收藏》杂志官方微信,以21年专业积累为大家提供古玩收藏的常识性阅读,每天推送新鲜、有趣、有用的独到资讯,立志做每位订阅者的趣味移动博物馆,将诸位的时间缝隙填补得意趣盎然。

值得收藏的一篇青铜器科普文,原文较长,收藏君分成上下两部分推送。


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进了博物馆,看到了青铜器,有模有样地走近展柜,低头一看展签,

呃——,这是一个——容器!

那个呢?

那个——还是个容器!

不认识字啊!
分不清器型啊!

智商感觉受到了侮辱啊!

看了这篇文章,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识字了。

代青铜器最初都为实用器皿,按用途来说,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后来其中的一些实用功能渐渐消失,而发展成了礼品,如鼎。这其中,尤其以食品、酒器、水器这三种器型较多,名称也复杂,而且,其中酒器与水器也很多混用。所以,本文主要选择这三种青铜器来展示,而且把酒器与水器放在一起,不做区分。其它如乐器、兵器,较容易分辨。

食器

▎鼎
鼎,三足或四足,两耳,通常刻有精细的纹饰。鼎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因用于烹饪祭祀给神的祭品,而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象征。


商后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

▎鬲(音“立”)
鬲是一种炊器,用于烧煮加热。陶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至战国晚期,随着灶台的普及,逐渐被釜取代。


西周伯矩鬲
首都博物馆藏

鬲与鼎的形制相似,用途相近,所以出土的很多西周早期的鬲铭文中都自名为”“鼎”,鼎的常见器形为三足两耳或四足两耳,而鬲也有三足两耳或四足两耳的,因此两者需求从其他方面进行区分。旧说鼎是实足的,但实际上,鼎也有不少空足或半空足的,因此是否空足不是判断一器物属于鼎还是鬲的判据。所以将腹身与足明显分为两部分的称为鼎,将腹部与足部区分不明显的称为鬲。

▎甑(音“增”)
甑是中国的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鬲可以与甑配套构成甗,形成类似与蒸锅的炊具,鬲在下盛水,甑在上盛食物,通过加热鬲下部使水沸腾产生蒸汽将甑中的食物蒸熟。


妇好墓出土“好”汽柱甑形器
河南博物院

▎甗(音“眼”)
甗在器形上可分为联体甗及分体甗,分体的甗由上面的甑和下面的鬲构成,联体甗分明显的上下两部分,上面与甑相似,下面与鬲相似。考古发现的青铜甗以联体的居多。甗下部的鬲用于煮水,上部的甑放置食物,两者以箅相隔,甑上可能盖有盖子。部分甗出土时未带有箅和盖,可能为竹、木等其他材质,也可能埋藏前已经遗失。出土的青铜箅一般有线形或十字形的孔,供蒸汽通过。


春秋四蛇饰甗
故宫博物院

妇好墓出土三连甑
中国国家博物馆

妇好墓出土分体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寽父癸甗
故宫博物院

▎簋(音“鬼”)
簋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流行于商朝至东周。商朝时,簋大多为圆形,体型厚重,表面多用兽面纹作为装饰,有的器耳为兽面形状。到了周朝,簋出现了三足、四足、四耳、圆身方座等多种样式,有的簋上加盖。战国以后,簋逐渐被停止使用。

发展到后来,簋成为重要的祭祀礼器,和鼎配合使用,簋为双数,鼎为单数。其使用数量有严格等级限制,根据史书记载,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诸侯则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则只能使用三鼎二簋。

西周县妀簋

台北故宫博物院

西周凤鸟纹方座簋
西安博物院

师酉簋
故宫博物院

堇临簋
故宫博物院

▎盂
盂是古代一种器皿,它与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取自盂中。青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形制一般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体都比较大。

西周龟纹铜盂
浙江省博物馆

西周匽侯盂
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音“府”)
簠周朝时期所特有的礼器和炊具,在祭祀和宴会时用于盛放作熟的谷物。簠的形状为长方形,上面有盖,盖子和器皿上下对称。簠出现于西周早期,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丰白簠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春秋早期叔朕簠
故宫博物院

▎盨(音“许”)
盨形制和任务和簠很接近,也是周朝所特有的礼器和炊具,但盨为圆弧形,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盖和器皿对称,翻开可用来盛放盛黍、稷、稻、梁等食物。盨出现于西周早期,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比盨
故宫博物院

西周杜伯盨
故宫博物院

西周遂公盨
保利艺术博物馆

▎敦(音“对”)
敦是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敦主要用来盛放饭食,从器形分析是由鼎和簋形制结合发展而来的。基本形制有两种:一种是上下对称,器身、器盖均为半球体,各有相同的两耳三足、少量未圈足,器盖相合成为一个球体或椭圆球体。另一种是器身与器盖不完全对称或完全不对称。

战国鹈鹕鱼纹敦
首都博物馆

荆公孙敦
故宫博物院

▎豆
豆形似高足盘,上部圆盘形,有柄,圈足。商朝、西周时豆多腹浅,柄粗,没有耳、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状多样化,上有盖,出现方形豆,盘有浅、深之分,柄有长、短之别,还有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蟠虺纹豆
故宫博物院

蟠虺纹三鸟盖豆
故宫博物院

狩猎纹豆
故宫博物院

嵌松石蟠螭纹豆
故宫博物院

酒器&水器

▎爵
爵是中国传统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从出土的形制来看,前有流(倾酒的流槽),后有尾,中有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杯口有二柱。爵同时又是饮器的通称。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相当常见的。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文化的铜爵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酒器。由爵的造型衍生出角、斝、盉等器类。

夏乳钉纹爵
洛阳博物馆

凤鸟纹爵
故宫博物院

▎角(音“较”)
角是古代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最初当为普通饮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

商亚沚兽面纹青铜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兽面纹角
故宫博物院

▎斝(音“甲”)
斝是古代用于温酒的酒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商青铜方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网纹斝
故宫博物院

兽面纹斝
故宫博物院

册方斝
故宫博物院

▎觚(音“孤”)
觚是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在酒器中是数量最多的饮器,其造型特征为喇叭形口,下与器腹通连。腹下的圈足敞开,与器口形成相对接的两个圆锥体,造型修长,优美。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在青铜器中,爵与觚是酒器的两种基本样式,它们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改进,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富有典范意义的造型样式。

商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商青铜方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兽面纹觚
故宫博物院

受觚
故宫博物院

▎觯(音“志”)
觯是做盛酒用的,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商守父乙觯
河南博物院

▎兕觥(音“四弓”)
兕觥是古代盛酒或饮酒器,腹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一般成带角兽头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后亦泛指酒器。《诗经》中屡见其名,如《卷耳》:“我姑酌彼兕觥”。

商代青铜兕觥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商司母辛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尊
尊,今作樽,是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牺尊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尊盖。

商四羊方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

宣和尊
故宫博物院

亚?方尊
故宫博物院

(本文来源:将作公众号)

来源:《收藏》杂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