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一只景德镇青花瓷碗的长成记

2015-04-04 16:02



中国与瓷器,这两个词已经是紧密相连的了。平常生活中,瓷器总伴随着我们。但一只按照古法全手工制作的青花瓷碗,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这真的是段复杂而有趣的故事。
从一块块泥巴变成精美的瓷器,这真的是件很神奇的事情。一般说来,古法制作一个瓷器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舂泥、拉坯、印坯、利坯、画胚、施釉、开窑……景德镇的老匠人一生只从事一项工作,拉坯的一辈子拉坯,烧窑的一辈子烧窑!每一步技法都是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是他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就有着这么一处以古法传统工艺来制作瓷器的作坊。走进作坊,一排排未经烧制的瓷坯宛如素颜的少女,静雅而纯净。作坊里集合了许多老匠人,经过他们的劳作,素颜美女就会穿上华丽的釉衣,绽放出惊人的美丽。
他们都很淡然自若的工作着,那些神奇的动作对他们来说就像喝杯水一般简单。这些沾满了泥浆的手,都是一双双点石成金的无价之宝。而当我们得知他们的真实年龄一般都在60-80岁时,真心羡慕嫉妒恨啊。怎么可能?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是不是做这种手工活,心态都很平稳闲定,能让人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作坊里,看不到年轻人。我们感慨是不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没有年轻人愿意继承,面临失传的危险。难道我们以后只能通过博物馆里的精美瓷器,来感慨老辈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吗?还好,听讲解员说,要得到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号,除了本身要技高一等外,还得有一些徒弟传承手艺。其实,古窑民俗博览区把这些民间高手集中在一起,对文化的传承也是贡献相当大了。
经过纯手工制坯、手工绘画,自然也要用古法柴窑烧制了。镇窑不是现代的复制品,而是乾隆时期留下的真正古柴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镇窑点火两次,一切流程都是按照古法全凭把桩窑工经验操作。燃料是马尾松木。经过窑烧后出来的成品,松脂渗入瓷器的毛坯中,色泽淡雅,手感温润。是现代气窑所不能比拟的。
清雍正1728年,是清朝督陶官唐英来到景德镇上任的时间。唐英的到来,开创了景德镇御窑的鼎盛时期。今天,古窑民俗博览区重新点燃熄灭了14年的窑火,以“镇窑1728”为这些新的青花瓷命名。在我眼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碗,而是蕴含着千百年的历史传承,美得惊人。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