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仕女题材在当代陶瓷装饰中的艺术魅力

2015-05-02 16:23

仕女画是指我国绘画中以女性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仕女题材应用于陶瓷装饰上,是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陶瓷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一直发展到今天,仕女题材仍然受到陶瓷艺人的钟情与喜爱,随着时代发展,仕女题材在陶瓷装饰上也注入了新的创作元素。
概念的界定
“仕女画”一词,在学术上有它特定的性质、内涵和时间上的界定。从早期的《诗经》、《尚书》、《礼记》等典籍中可知,当时只有“士”、“女”之称,系指男、女二性,“仕女”一词尚未出现。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清代版本中有“仕女”一词,回顾历史,全世界也都曾经风行过仕女画,中国也不例外,从早期的陶器绘画,到帛画乃至后期的文人画,发展到今天的陶瓷绘画,以仕女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仍然居多。仕女画在整个传统人物绘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由于陶瓷尤其陶比纸出现得更早,因而仕女画首先因当出现在陶器上。人物画是我国最早发展出来的一个画科,妇女形象的描绘是一个重要部分。陶瓷绘画中的陶画肯定早于宣纸、帛画,据常见的陶瓷绘画,宋代已人物瓷画,而清代人物尤其仕女画至鼎盛时期,画工精细,以五彩、粉彩居多,色彩艳丽。我国仕女画历史悠久,具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方法与传统。古人画仕女,崇质朴、贞静、神韵自然,尤尚端庄厚重。据文献记载显示,以仕女图装饰瓷器始于唐代,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正是明宣德朝,清代人物绘画尤其仕女画达致鼎盛期,明宣德陶瓷仕女画构图仍保留着元代人物装饰故事模式。
传统陶瓷绘画中的仕女题材
明代早期由于当时青花原料的限制,仕女图在瓷器上并不多见。明中期的仕女图多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虽然为数不多,但却对后来仕女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成化时期仕女图的瓷器虽不甚精细,但颇有古意。明晚清时期陶瓷绘画中的仕女图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状。清代瓷器绘画上的仕女图尤为盛行,但历朝风格各不相同,如顺治仕女的衣带飘然,康熙仕女的妙笔传神,干隆仕女的精细写照,无不具有独特的时代审美特色。
景德镇的陶瓷绘画仕女图由来已久,早在明末清初的青花、青花五彩中就已看到了她的足迹。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景德镇珠山八友把图画艺术表现手法引入陶瓷绘画艺术中以来,仕女题材陶瓷作品层出不穷,各种工笔、写意仕女人物画更是举目皆是。
当代陶瓷绘画中的仕女画的创新
立意
“意”,这里主要指构思立意的内容,即用人物形象来把握思想、情感、意趣。这需要陶瓷绘画艺术家从事绘画创作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意境、意象;画家的精神、思想、审美情趣以及绘画的意境来自于画家的人生体验、阅历和修养,也因此烙有时代的印记。仕女的形象崇尚柔弱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抚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赢得了读者无比爱怜。她体弱多病的身姿便可以想见封建婚姻带给女性的沉重的伤痛。在陶瓷仕女图纹中很少见到活泼可爱或疾步飞跑或欣喜若狂的动感欢快女子,这说明封建伦理道德的“闺阁文化”对女性肢体乃至精神的束缚和压抑已根深蒂固、深人人心了。仕女画发展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程式固定下来,塑造了具有病态美的纤弱清秀的女性形象。
构图
从立意到构图,是一幅作品的基础,画面的构图形式,是体现画面是否立意的关键。构图是决定作品成败的首要关键,如《黛玉埋香》一幅,如图1翠石夹路、苍苔满地的流水前,黛玉当风立于参差披拂的桃花倩影之中,水袖长垂,衣裙嬖屑,风带飘举,在摇曳的花枝前,更显出她那娇弱的气质和“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孤傲性格。画中人物动作的大小,都能合理的把握住分寸,不失“静女幽闲之态”。
造型
仕女画在陶瓷绘画的表现形式有工笔、写意以及兼工带写几种,工笔以其工致典雅的风格成为陶瓷仕女画的首选。陶瓷工笔的柔丽雅致与女性美的内在统一决定了其必然是表现仕女的最佳形式。柔弱的仕女画风成为人物画艺坛主流,严整云鬓、瓜子秀脸、八字烟眉、细长凤眼、樱桃朱唇、款款身姿,此类仕女造型即为当时的理想美模式,成为陶瓷仕女画塑造形象的标准。在服饰上,注重以服饰的飘逸性来突出角色的一尘不染、弱不禁风,人物宽袍大袖,衣带飞扬,纤弱消瘦,几不胜衣,力图表现人物的仙姿绰约。
用线
线是陶瓷仕女绘画的基本造型手段,“线”不但是造型的主角,笔端的情趣,也早就被历代的画家发现和重视。工笔与仕女画的关系密切,一直以来,在工笔画中都尤为讲究线的运用,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讲线就是骨架,支撑着整幅画的始终。陶瓷绘画中的工笔画发展到今日,线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线具有抒发内心情感的功能,情感流于笔端,通过线的细腻变化表达出来,线条是作者和绘画对象之间情感、思想、灵魂交流融和的通道。在陶瓷绘画人物画中,线的组织显得尤其重要,人物的骨骼结构、形体衣纹、空间动态都是靠线来表现。至于仕女的髻发和鬓丝,精细过于毫毛,根根可数,笔笔有飞动之感,达到了“骨法用笔”的高度统一。
用色
工笔与仕女画的关系密切,而“画工笔不能不著色”的论断也反衬出工笔画设色的重要性。陶瓷绘画,在明清以来的文人画影响下,绘画设色多趋向于对仕女画中环境淡雅的布置。所谓“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景与景的相互映照必然引发深层的人生思考。以淡色薄染为主,设色妍雅,色调明秀成为仕女画的设色特点。
仕女题材在陶瓷绘画中的审美价值
仕女画是以古代女性为主题的陶瓷作品,不同时代的陶瓷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仕女画不单是一个题材的区别,它综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风貌。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着不同的艺术审美意识,陶瓷仕女画也是由人类的审美需要决定的。从审美方面来看,陶瓷艺术作品是审美意识的结晶,陶瓷仕女绘画形象是美的典型形态,也是审美的对象。从社会效应方面来看,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是由这个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实际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伦理意识积淀而成的,在鉴赏和理解陶瓷艺术作品时,就应认识到在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
直到当代,陶瓷画家们所作的仕女画,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审美意识发生着变化。我国中国工艺美术家张松茂在仕女绘画中,就创作了不少善良、温文、美丽的妇女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相应地变化。作为陶瓷仕女画,人是陶瓷作品的第一要义,所有的形式手段都应围绕人这一主题来展开,作者的意图主要应该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如果作品中的人被删减去了现实中的人的丰富性、深刻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徒俱躯壳,那么,她就在很大程度上被过滤去了她所携带的社会的、文化的含义,绘画中的人物也就离开了作品的中心位置而成为有所指或无所指的符号。无论是古代仕女画和现代陶瓷仕女画无不与当时的审美观念紧密联系,它们相同的地方就是表现出了各自时代不同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相应地变化。现今,如图2人们更加尊重人类本性,妇女不再是被压迫,被轻视的弱不禁风的病态形象了,人们崇尚的是一种自然美,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发展趋向,正是审美意识在中国仕女画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因此,没有审美意识的存在,人物的形象就没有创作的依据。
陶瓷工笔仕女画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单是指神若其神的意境,或内心灵性情思,也包括陶瓷绘画语言上的特殊性。这一点,对于深受传统绘画原则影响的工笔画有着深刻的意义,它是一种发展,一种突破,也是一种寻求完善的过程。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