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5-04 00:00
饶宗颐书法:不染世间法 如莲花在水 西泠印社供图
诗人汪国真先生喜爱书法与绘画创作,可惜我看到他的书画作品不多,不便评骘。
同为跨界艺术家,我倒更愿意谈一谈饶宗颐先生的书画创作。他身为国学泰斗、著名学者与作家,今年迎来了百岁华诞。就在前几天,“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展,其丹青造诣备受瞩目。在我看来,他是文人跨界的典范。
饶公很谦卑,他曾自称自己的书画创作“不古不今”。但我倒认为,他的艺术“又古又今”、“摹古开新”,终蔚然成一代大家。他在书画方面之所以能横空出世,自然源于他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宽博的学问功底,真正延续了古代的文人绘画传统。仅仅看他的书法,那种拙味,那种纯熟之后的稚气,完全是他性情的自然体现,与学问相通,与文心互涉,毫无造作之感。而我们再去看当下不少艺术家的字,有意寻求一种拙重与青稚,最终却失于气韵与天然。这就是因为学问与艺术的火候还没到,却要刻意营造老练及老练之后的恬淡。书画这玩意绝不是能装出来的,你有十年的修为,却要扮出二十年、三十年的修为,就是投机取巧。
饶公之学之艺,承续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传统,又上接民国时期杂家频出的气象。最近几年“民国热”持续不退,人们多会推崇那个时代出现了太多跨界的文人书画,比如鲁迅、胡适、朱自清、叶圣陶等诸先生的字。相比于他们的艺术修为,窃以为饶公毫不逊色。
但就在当下,又有多少像饶公这样高妙跨界的文人与学者呢?又有多少像鲁迅、叶圣陶这样兼擅书画的文学家呢?真是太少了。冯骥才、贾平凹、莫言、刘斯奋等先生是极少数能有自己风格的跨界文学家,但再数下去,可能就不多了。冯骥才先生早年就学过绘画,后来又以文学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名震于世,而文名盖过了画名,绘画创作也并不逊于画界时人。贾平凹先生的书法是有传统继承的,在用笔方面他有研究,且有非常聪明的发挥,并不属“杂耍”一路。刘斯奋先生在执政广东画院的时候,要求专业画家去补课,现在仍有迫切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绘画的专业技巧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获得,但文化修养决定了画家能够走多远。
娱乐界并不缺乏书画的“票友”,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比如倪萍、姜昆、张铁林、唐国强、朱军、董浩、王中军……我们暂不必以严格的专业标准对他们的作品水准进行衡量与裁断——可能有些人的创作是经不起推敲的,但至少以巨大的名人效应,让更多人能够关注到书画艺术,甚至会启发更多人去热爱、学习传统艺术。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好事。只要明星们不倚重头上的光环大肆进行市场炒作,我们对他们的“跨界”就应该给予宽容与鼓励。
再回到文人“跨界”,我以为他们从事书画创作有着先天优势,只要勤恳钻研,假以时日都会成绩斐然。但这显然远没有蔚然成风,传统文脉的复兴也仍有很大距离。我想,这也正是饶宗颐先生书画造诣非凡的示范意义。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书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