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5-04 10:34
■饶宗颐 尼加拉瀑布 据雅昌艺术网
4月28日下午,“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出作品涵盖了其超过80年的学术及艺术成果,国学泰斗跨界的宏阔气度尽显无遗。
饶宗颐是跨界的大匠。他能在十余门学问之间自由穿梭,在各种绘画形式、各类书体之间轻松转换,在学问与艺术之间闲庭信步,向世人展示了文气融通的宽博气象。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在国博展出逾80年学术及艺术成果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显示,当天饶宗颐先生出席了个人展览开幕式,并来到了展览与学术研讨会现场。他精神矍铄地坐在轮椅上陪着嘉宾观看展览,且不时讲解。
饶宗颐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书画家,被学术界誉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他曾在香港大学、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任教,并屡获殊荣。饶宗颐先生博学多才,研究领域涉及敦煌学、古文字学、上古史、近东古史、音律、词学、考古学、宗教学、方志学等;在书画方面造诣尤深,山水、人物、花鸟兼能,各体书法无不精通,是集学问、艺术、才情于一身的当代儒学名家。
本次展览是历年来饶宗颐先生众多展览之中最具规模及展品种类最为齐全的一次。作品涵盖其超过80年的学术及艺术成果。在学术上,展品包括他历年来近百种著作、学术论文、各种形式的手稿、信札及学者研究“饶学”的著作。艺术类展品包含饶宗颐先生自上世纪50年代至2015年各类形式的绘画创作,如敦煌白画、禅画、山水、荷花等;书法方面,包括甲骨、金文、简帛、篆、隶、楷、行、草等各体书法,以及晋、唐、宋、元及明遗民诸家笔意的作品。此外,亦有由其书画所衍生的各种艺术品,如古琴、紫砂壶、端砚、明清式家具等。
“一些老书法家很固守,
我不愿意和他争论”
饶宗颐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走上艺术这条路的?对此,他在接受《潮州日报》采访时介绍,10岁左右在书法方面已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12岁就给人写大字,写招牌。“以后我跟一位老师学画,学山水画,老师是写黄庭坚的,大撇大捺,很放得开,很潇洒。跟着老师,我对宋人山水和追摹宋人书法神韵方面下了一点功夫。20岁时,我写一点章草,同时喜欢上汉简。”由此可见,他入行颇早,且起点颇高。
饶宗颐是怎样写书法的?据其介绍,他的臂力可以一笔到底,所用的不是指也不是腕。“我的身体不错,同我常年练书法有关系。我已经到这种境界了,这一点是我的特色。”他坦言,内地许多练书法的人不一定会像他一样领悟到这种境界。
他是怎样评价内地书坛的?对此,他直言:“一些老书法家很固守,我不愿意和他争论。我写字也是做学问,我总是希望推进,我做学问的脾气不墨守,一定要前进,总要向前走。我个人认为,今天的书法应该革新。”
饶宗颐对绘画的境界又是怎样认识的?对此,他畅言:“每个人都有自我天地,我的眼睛闭起来,我可以想到几万年、几千里外,在这个时候,我同天地已融合为一。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这种境界,这是一种艺术境界。我写画同我做学问一样,做学问向来不讲人家讲过的话,写画不照人家走过的路走。”
饶宗颐论书道十要
一、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
二、主“留”,即行笔要停滀、迂徐。又须变熟为生,忌俗忌滑。
三、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若从唐人起步,则始终如矮人观场矣。
四、险中求平。学书先求平正,复追险绝,最后人书俱老,再归平正。
五、书丹之法,在于抵壁,书者能执笔题壁作字,则任何榜书可运诸掌。
六、于古人书,不仅手摹,又当心追。故宜细读、深思。须看整幅气派,笔阵呼应。
七、书道如琴理,行笔譬如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疾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猱、进退、往复之节奏,宜于此仔细体会。
八、触类旁通,无数新蹊径,正待吾人之开拓也。
九、书道与画道,贵以线条挥写,淋漓痛快。笔欲饱,其锋方能开展,然后肆焉,可以纵意所如,故以羊毫为长。
十、作书运腕行笔,与气功无殊。精神所至,真如飘风涌泉,人天凑泊。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