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ArtChina | 生态】“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 第一回:想起蒙德里安

2015-05-05 00:00

  【ArtChina | 生态】“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第一回:想起蒙德里安 艺术当代 艺术当代

  “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是由艺术家周斌的12个独立作品构成的系列方案,每月一作,用一年时间来讨论行为艺术领域中“行动”与“图像”的关系问题。该计划发端于周斌2013年完成的作品《99个赌徒》和2014年年初完成的作品《终南山计划——踪迹成迷》,但制定了更为明确的问题核心,并显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意图,对于“吾圄计划”本身,周斌的描述为:既预设了明晰的创作路径和问题区域,也留足了实验变化的空间。吾圄计划由蓝庆伟策划,并全程提供学术支持,对整体计划和12件具体作品分别展开讨论。

  蓝庆伟:为什么选择在2015年实施“吾圄计划”?每月一次的全年12次行动与你之前所完成的“30天计划”有什么不同?

  周斌:“吾圄计划”是一个多媒介作品共时创作完成的研究项目。近年来也一直在琢磨着,做过一些尝试,今年是想用一定的工作密度集中精力有针对性的去深究一下。“30天计划”还是属于行为艺术媒介范畴在方法论上的一个探索。但“30天计划”让我掌握了了如何在大密度的工作压力下调整好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这一点对顺利完成“吾圄计划”会很有用。

  蓝庆伟:整个计划的标题是“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在你所从事的艺术样式中,“行动”与“图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问题?而你希望通过此次计划期冀探讨的有什么样的问题?

  周斌:这两年我开始考虑创作媒介上的多元化。1997年我放弃了多年的油画创作,转入行为艺术、影像、装置艺术的创作。2003年开始,我又刻意将自己的创作媒介聚焦在了行为艺术上。原因有两个:一是行为艺术这种媒介语言本身让我着迷,有爆发力、自由开放、充满可能性,值得自己花费精力去深究;二是行为艺术在现实中被妖魔化变得臭名昭著,同时被体制与市场边缘化,这种遭遇与境况在我骨子里激起了对抗情绪。艺术对于我来讲类似于一种信仰,常想到死,知道怎么活的处世态度让我比较坚持自己的价值观。2008年后,行为艺术的处境在好转,我也开始对多媒介的创作有了些自己的想法。

  在我过去的行为艺术创作中,行动永远是中心,而图像往往属于附属品和文献角色。“吾圄计划”将在独立作品的层面给图像以确认。

  蓝庆伟:现场的观众注意到,此次“吾圄计划”第一回:“想起蒙德里安”作品现场与你以往为行动主角的现场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个临摹蒙德里安画作的小女孩在展厅的角落,大概四五分钟后两个木工开始在事先准备好的宣纸上面用墨斗开始弹线,这样的安排更具剧场感,而你作为艺术家主体抛弃了作为行动主体的思考是什么?

  周斌:我想将整个空间打造成一种完全沉浸式的、感官性的环境。整个现场呈现了一场声音、行为和色彩的交响,让大家有一种参与式的体验。当观众进入光线昏暗、空荡荡的展厅,第一眼看到的景象是:角落里,一盏落地灯下,一个3岁的小女孩趴在地上画画儿。如你所说,这有戏剧感,如果在过去,我会很排斥这个说法,而如今,在创作实践上我希望把这些边界打开,完全不拒绝任何可以使用的媒介手段,也不想隶属于任何一个既定的系统或类型,在构想作品方案时我完全尊重并自信于自己的直觉判断。

  在这个现场,我想把观众引入一个象梦境般虚幻的超现实场域,一种开放与自由的对话在观者和作品之间随机流动。当他们正在莫名其妙,但又饶有兴趣的看着小女孩在纸上胡涂乱画时,现场的另一个区域,两个木工师傅开始在聚光灯下的画案上,用墨斗在宣纸上重复的弹墨线,而目光游移中,又与一位围着柱子行走画线的行为者不期而遇,现场仿佛是有许多路径,在向不同方向延伸,不知下一刻与何种景象遭遇。之前很多人预想的是来看我的行为作品现场,可想象中的行为主体却未出现,大家同处在一个碎片化、无逻辑、非线性发展的现场之中,主客体不明确,混乱但又可触、可感,身心在场所经历的深刻而丰富的经验却又难以用语言描述,我是刻意要制造读解的困境,排斥明确的意义的存在,并动摇观众旧有的行为艺术现场经验。

  蓝庆伟:“想起蒙德里安”持续了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你在整个现场有点像幽灵一样,观众很难把握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样的行动,这是经过了特定的安排?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偶发性?

  周斌:就像活动开始时我突然站在入口处,抬头紧盯播放录音的手机的举动一样,所有我在现场的创作都是即兴的偶发行为。我不是大家在现场观看的唯一的创作主体,我定义自己的角色既是演员也是导演,作用是把现场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串起来成为项链。

  蓝庆伟:采用宣纸、墨斗弹线的方式似乎是在用偶然性来消解蒙德里安理性绘画,在这一过程中,选取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以及运用一种民间木工工具的手法是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周斌:这次活动的名字叫“想起蒙德里安”,似乎所指明确,其实不然。在现场,当职业艺术家比如邱光平看到工人弹墨线时说这是在解构蒙德里安的绘画,而人文学者如白郎在现场的讨论环节中解读到宗教话题,艺术批评家张颖川又感慨现场在艺术语言方面的自由与开放,也有观众追着我问你们这里是在干什么?……..而我感兴趣的除了去构建这样一个整体暧昧的场域,还有具体的例如两个工人用两个小时的时间,重复在纸上弹墨线的过程,还有那些现场观众的参与互动。最终完成的那张画在视觉上很棒,当然这是其次,以风格或色彩等传统词汇来思考绘画已没有意义,更重要的,绘画应能体现背后的创作过程和时间的流动,有它独特的生成方法。

  蓝庆伟:在整个过程中,你自己大概有以下几个行动:与播放“想起蒙德里安只不过是个借口”的蓝色手机对站在展厅入口、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在白色柱子上划线、拉着自己的黑色围巾在展厅内行走、将自己裸露的上身作为蒙德里安投影的幕布并用手指在上面画蒙德里安经典作品中的线条。能否介绍一下这几个行动的用意?这其中的关系是什么?与“想起蒙德里安”的关系是什么?与你所讨论的图像与行动的关系是什么?

  周斌:第一个前面谈过,绕着柱子顺时针重复行走并用三种颜色的笔在柱子上画线是个即兴的想法,是呼应两个工人在宣纸上重复弹线的举动。拖着围巾在现场走直线拐直角和用手指在身上画方块儿,都是即时的在现场制造兴奋点,是偶发的随机创作,但现场有这样的即兴环节是之前就确定好的,和聊天对话、弹线绘画等环节一样是构成整行为现场的一部分。

  这个现场起名叫“想起蒙德里安”,是我之前听一位木工师傅在看到蒙德里安的画时说的一句话:这象我们用墨斗画的格子。这个现场的图像、行为、话题都和蒙德里安有关系,但也并非一定要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我的兴趣点在于这个现场作品在艺术本体语言层面的实验与推进,兴趣在于和这个现场同时诞生的那件独特的平面绘画作品,而其他的,正如挂在现场入口处的手机里重复播放的话:“想起蒙德里安只不过是个借口。”

  蓝庆伟:之前你提到在罗马看到过一次阐释经典绘画的现代舞表演,对你有着较大的震撼。“想起蒙德里安”更像是从图像到行动的一种阐释,从整个的行动过程来看,这完全不是一次由自身行为过程而留下的“遗留物”,更像是一次由“借口”所引起的哲学对话,这样的考虑在你媒介拓展实验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就目前来讲其是否构成一种方法论实践。

  周斌:对,去年我在罗马的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看到一群舞者演绎达利的一幅人体摄影作品,给我印象深刻,颇受启发。坚定了自己今年执行这个基于行为媒介的跨媒介创作计划。“想起蒙德里安”是从绘画图像到行为现场双向推敲形成的创作计划,因为这个创作计划的关键点在于不同媒介作品的共时共生,而不是单向的单一媒介作品生产,那个舞蹈是单向的对摄影的演绎,还是舞蹈创作,而不是同时要创作新的摄影作品。

  《吾圄计划》是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方法论实践,我的兴趣点不在图像本身,而在于创造这个图像的过程,也就是说,怎么画比画什么更重要。

 

搜索

复制

来源:艺术当代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