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桃园梦境入画来

  我8岁开始学吹笛,后来有幸拜江南笛王赵松庭为师,技艺大长,成为乐团的笛师。偶然的机会我又学起了画。

  说来有趣,当时一位上海的画家朋友来看我,让我陪他去看望陆俨少先生,这之前,我曾在展览中见过陆老的画,上百件作品中,陆老画的长江三峡景致,与别人不一样,特别“跳”,很精彩,吸引了我,所以有机会去拜访陆老,当然不会推辞。当时陆老刚从上海调到杭州,孩子还没调来,两老比较寂寞,而我小时候在上海念书,上海话讲得较流利,乡音增加了亲切感,他们希望我多去玩玩。我看两位老人很和善,加上仰慕陆老的画,也就常去陆老家。陆老认为我的线条感觉很好,问我愿不愿意做他的学生。我一听傻住了,陆老这样的大名家主动提出收我为徒,我岂有不乐之意之理。年轻时我学过木匠,拜师时还行老礼,要跪下磕头的。所以,我马上对陆老说愿意,并跪下来磕了三个响头,成了陆老的关门弟子。

  学画之始只是出于内心的喜欢,慢慢地我对绘画的真谛有所领悟,兴趣更加浓厚,每天除了晚上参加两个半小时演出外,都用来画画,后来索性调出乐团,专心绘事。陆老在教我学画中,不止一次地提醒我:“学我的画,.脑子里要记住一点,要不像我的画。”初时不理解,哪有老师教弟子却要他不像自己的。读画史多,慢慢明白过来,像不容易,不像更难。要突破,就要深入研究老师的风格,对老师的风格理解得越肤浅,越难以突破。

  在绘画题材上,陆老偏爱杜甫的诗,这与他的个性,尤其是他抗战期间携妻将孥逃难巴蜀的经历有关,所以才有《杜甫诗意图》系列。我从小喜爱陶渊明的作品,下过乡,对农村生活有较深的感情,《桃花源记》中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对我影响颇著,所以我选择“桃花源”作为绘画主题。技法上,陆老是传统型文入画家,基本功扎实,合南北两派技法于一身,强调笔墨有来处。我在陆老的指导下,掌握了一些基本功,对传统技法有所领悟,我还痴迷于民间瓷器线绘的流动和儿童画的天真,常观摩儿童画展,领会儿童绘画的天趣、想象力。我慢慢寻找突破之路,也走过不少弯路,搞新潮绘画,撕、揉、冲、刷、肥皂水、盐等手法都尝试过,为此被陆老狠狠责骂过。

  1996年起我更多地画心目中的桃花源,并在技法上作了不少修正,中国画不是没有装饰性,但绘画性是主要的,装饰性是次要的,,所以我逐步减弱了装饰性。我发现梅清的山水画装饰性很强,而气韵、境界、格调仍然很高,我细心体味,加以吸收。一位画家的“功力”是由基本功、修养、学识、性格的总和而产生的。一个小孩如从10岁开始拿毛笔,每天画百根线条,画到60岁,这线条肯定很老辣,但这不是真正的功力。一个画家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突破,然后才有技术上的突破。冯超然有十几个学生,他说只有一个学生不像他,从开始临摹时就抱着不要像老师的思想,这位学生就是陆俨少,冯氏的学生中,陆俨少的成就最高。因此我认为一位优秀的画家,必须具备三方面:第一是要有传统,要有根,抛弃传统使创新也就失去可能。第二是要有风格个性,要区别于古人和同代人,与他人雷同是没有价值的。第三在技法上要有难度,别人很难造假。能做到这三方面,肯定是成功的画家。老子的《道德经》中最重要的四个字是“顺其自然”,为人处世要顺其自然,画画写字也要顺其自然。画家的名利心不能太重,绘画的水平、画家的地位是自然而然达到的,通过操作强求而来的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2001.5  

作者:沈明权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