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晚秋》,寒鸦啼枝;《春林》,绿雨归燕;天高云淡,清烟一抹。既没有雄浑豪放,也不是玄奥晦涩。一切都表现得是那么轻松、明快,似《江南丝竹》,又似《二泉映月》,如此便是沈明权近期山水创作的景观和境界。
现为杭州市文化中心画师的沈明权,1947年生于杭州邻郊肖山。80年代初,入室陆俨少先生就学。深得“陆家山水”之堂奥,染毫落墨,即呈“陆家山水”之形态,所以有“小陆俨少”之说。这从他的许多作品中即可见之不谬。
进入是继承、学习的必需,是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进入得深,方能取得精华。然后便是出脱,由“似真”化为不似或似与不似间,这便是破法,又复归无法。这一步难度之大,竟使不少人不克自拔。这就需要悟性和胆识。
上下两千多年的中国绘画,浩浩瀚瀚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传统巨流,令后人难免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叹。然而,江山还是代有“各领风骚数百年”之才,并形成他们各自的博大、精深。从这一点看,能否“除却巫山”仍能为“云”,关键就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传统,如何学习和继承传统,又如何确定自己。
我以为,传统绘画大致可分为形与质两个方面:形,是形而下的形式和技巧;质,则是形而上的艺术精神和宇宙观。把传统只看作是笔墨技法,是片面的。这种以形移形、以法传法的继承,只是技术意义上的,而且会导致僵化。而在理解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去法自然,师造化,得心源,求变易,才是正确意义的继承,艺术才能得以丰富、发展和延伸。
就传统笔墨技法来说,进入并不难,而超越就不那么容易了。“陆家山水”由传统中来,又有了丰富和发展,其笔之精,其墨之妙,其气象、其意境,画坛能出其右者并不多见。沈明权的一切绘画语言正得之于其间。对此,他曾经说起过:他明白他的现在是怎样,也深知他应该怎么样。从他新近创作的这组山水画里,不难看出他的艰苦寻求。
如果说“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绘画艺术的笔墨亦然。学习一种“样式”,即使达到不差累黍的似真,其实也只能是在其形表。如谓“其东走相同,其所以东走之则不相同”,盖因中国绘画不同于别的绘画之处,就在于以情运笔,以情用墨,一笔一墨均含有创造者的全部素养和情感。越是名家,其笔墨的“精神内涵”就越丰富,“感情的价值”也就越大。由于临学者根本不可能有和创作者相同的经历、素养、情感以及内在的追求,所以,即使一笔一墨臻至真似,其质还是不相同的,此也是根本上的无法相同。但从另一角度看,它又具有潜在的离心力,是艺术家能藉此寻求走向超越的契机。只要注重自我,强调主观意识,那么,就会完成这个超越,形成自己的语言。
沈明权的这组山水作品有抒情诗意,有轻音乐感,清新、流畅、纯净、淡雅,他有着自己的审美取向,他正在不断的发现和探求中肯定自己,构筑一个新的“庄园”。
1991
作者:况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