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3-18 11:07
凡是参观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都为那里的“翠玉白菜”深深着迷。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件巧夺天工的国宝,正是一件北京玉雕的典型器物。49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是北京玉雕第三代传承人。在市场大潮的搏击中,他靠着手艺取得了成功,面对诱惑,他始终坚守着对于艺术的追求。他心中有一条准则:治玉,如做人。
靠手艺打出一片天下
在玉尊源玉雕艺术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展示着张铁成近年来的得意之作。展柜正中摆放的是一把翡翠质地的“花开富贵”团扇,晶莹剔透的扇面上除了花卉和题字,还有数百个大小相同的透眼。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把翡翠团扇的厚度仅为1厘米。完成这件作品,张铁成用了一年多时间。
“玉是磨出来的。”张铁成的一句话,点出了玉雕技艺的一大特点——费时。“磨”不仅体现在制作上,还体现在学上。从1983年张铁成考到北京玉器厂技校学习玉雕,当时30名学员里只有五六个人还在从事玉雕事业。还有一届学员,一共招了70个,还在做玉雕的就剩下3位。
学玉雕时间长,精神压力大,许多人都敬而远之。张铁成坦言,学玉雕要看自己悟性,从切料、出坯,再到磨细,这一套下来掌握好就得三四年以上。而且,玉雕里的工艺手法太多了,雕器皿得掏膛、下口、活环、起链子,雕人物要求的技艺则更加全面。所以,学玉雕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每块玉料都不一样,得“量料取材”。
1997年,张铁成和同事创办了“玉尊源”,并担任总工艺师。如今,他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年底。而创业之初,他们没有钱,只有手艺,靠着借来的4台机器,张铁成和几位老工人只能搞“来料加工”。“当时挣点钱,就买一点料。”靠这样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玉料,张铁成才有了创作的资本。
“做玉雕得靠信念。”张铁成说,那把“花开富贵”团扇原本是一块薄薄的玉料,是要做成手镯用的。张铁成心疼这块玉料,用15只镯子的价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它脱胎换骨。现在,这把团扇已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艺术精品,无论艺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远非区区15只镯子可比的了。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