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以我有限的财力,无限的才情塑造我所景仰人的丰碑。”我从东方的圣人“孔孟”和西方的先贤马丁•路德和夸美纽斯等思想里感悟到了体育与教育是相生相依的。
创作50余载,回顾起繁多的作品,不禁感慨体育已在自己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陶行知先生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始终与我的生活、创作为伴。不论是雕塑所表现出强烈的动态与平静的表情、狮虎油画中生动的气韵、还是以鬼斧神工赋予冷峻的山崖、长远的顽石以体温的激情,其思想内涵皆有着体育之魂。
我从小生长在云南滇池边,大自然赐予这座山清水秀的春城以丰富的甘露。投身于大自然的乳汁成为儿时最惬意的享受,也由此与游泳结下了不解之缘。50年代时,我13岁就关注当时游泳强国澳大利亚的自由泳运动员康拉兹兄妹的成长、对中长距离自由泳选手罗兹的29次/分的心跳以及对其食谱也如数家珍,甚至对匈牙利运动员董贝克发明海豚式的全过程也十分了解。
近年,俄罗斯著名短距离自由泳运动员亚历山大•波波夫渐渐走进我的心底,一定程度对我的艺术创作加了燃油,甚至部分改变了教育子女的方式。
作为造型艺术家,对人体的审视目光是尤为需要的,体现了对形体的崇拜,对力量美的歌颂。游泳运动要把身体的“龙骨”打好,特别是胸腔部分,再附之完美和谐的肌肉。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过“肌肉是最美丽的衣裳”。而波波夫高达两米的身高、匀称的体态、超常的肺活量以及敏捷的身体灵巧性完全符合纺锤形的弧线与直线辩证线条组合之美。游泳不同于健美,仅有静态展示对游泳运动员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波波夫在跃入泳池之后如同一支压缩的弹簧瞬间爆发,卓越的水感和娴熟的技术又赋予他以“天人合一”利用水的反作用力前进的英姿。
如果说一名运动员仅以奥运金牌为目的,那他只是昙花一现。波波夫之所以能成为拥有无数奥运金牌光环的运动员,当选为如今的奥林匹克委员会运动委员会委员,其“内圣外王”的精神魅力的确令人折服。首先,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众所周知,波波夫是一名老运动员,在国家经济走下坡的情况下,虽然他漂泊在世界各地,但他心系祖国,牵挂着斯拉夫民族。波波夫在瑞士时,即使屈尊于不足25米的小泳池中,坚持训练、信念如初。再者,他坚信体育是遵循真善美的原则。即使近年来国际体坛兴奋剂丑闻屡见不鲜,他依然崇敬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及精神领袖顾拜旦和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崇敬百年奥运的公正与平等,相信“世界的秒表都是一致的”。而有相对高的文化底蕴则是波波夫现在还能够活跃在奥运大家庭里的重要砝码,波波夫的思想内涵展现出他向上、优雅的魅力。
对波波夫的欣赏之情,我不但把它释放在我的作品中,更是将这种情感完全倾注于对吾儿宏安的教育上。我经常对儿子说,人要有一种平等理念,八条水道里的运动员都是平等的。虽然你出生于艺术世家,但一定要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要关注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孩子的竞争力往往会是更强的。也许是出于对职业的崇拜,儿子宏安也从小随我练起了游泳。看着儿子获得2004年全国青少年分龄组仰泳全能冠军,作为父亲,我颇感欣慰。在我看来,儿子或许不能成像波波夫在世界泳坛中这样的佼佼者,但他必须要有男子汉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真诚的心。
与我深交的人都说我有激情。我告诉他们:“激情是需要燃料的。”尤其是雕塑是个体力活儿,若是没有体力,如何去工作?罗丹说过,艺术是真诚、是率真、是宗教。体育与艺术相通的。我想,如果我没有练过游泳,没有过对波波夫体育精神的了解,没有接触过奥林匹克,那我的艺术会减色很多。
波波夫等体育的“苦行者”们向我们验证了从小抱定崇高的理想,终生热情不减的人就是天才。
体育加文化,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
2005年12月15日修改稿
作者:袁熙坤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