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陌生化“在场”的自说

  近来每次朋友看自己作品时,总要被诘问到画­的意义。碍­于面子,只能给其表面的阐释。往往朋友们仿佛得到了正确答案一样,悻悻而归。不时念叨:“哦,原­来我理解是错的。”错了吗?我的画­究竟有何意义呢?我也不知。我只是提供了一个语境,一个场景,一个问题。意义是开放性的,至于答案,有多种,甚至没有答案。在这个陌生化之旅中去叙事性、去语境化,同时把最大的想象空间留给观者。

  索性把这批新作叫无意义系列。你在追问意义的同时,意义自然彰显。一种似有似无,似无似有。我以为艺术应有其暧昧之处,而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之间”,那里才是它的归处。拒绝意义成为意义之所在。我所要做的只是陌生化地呈现,摆脱意义的纠缠,让画­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阐释其意义,放弃说明性的努力,因为说明只是一种强加于人。矛盾、不确定性、犹豫性、歧义性、多重性、挫败感是画­的普貌,所谓的意义在它们之间碰撞后升腾。“存在于画­面本身和它意味之间的微小的空隙是我绘画­的根源”,图伊曼斯如是说他的绘画­。是的,绘画­的意义应该有其归属于自己的位置,一种在暧昧不明模糊之中。

  我喜欢直接地表达呈现,而那些流动、密集乃至琐碎的线给予我直接的可能性。确定、不确定、再确定,如此往复,其间无意义显现,而真实悄然出场。这种线的迹象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印记,一种探寻自己的过程,自言自语,把预设与安排降至最低,用笔触来展开一个鲜活的“场”,一个与时间、空间、事物的秩序、自我的心智、情感共存的“场”。在这里一切都可以说是未知,而唯一恒定可把握的就是真实即情感的真诚。真实的情感诉求借由绘画­来实现,表达为先,协­调为后,最终以表达与协­调的一致而结束。

  真实的情感是无法复制的,面对泛娱乐化、卡通化的水墨生态的今天,尊重真实应是具有良知的艺术家的基本底线。画­贵在有“声音”,无论是低吟浅唱还是呐喊狂笑,都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而今的中国画­坛在虚假传统的庇护下,只能反复地发出一种重复“声音”,可见已丧失语言的能力,体现着一种无生命力的病态。鉴于此,我庆幸我是有生命力的,还能在独立思考之后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来。我始终相信“一个艺术家的历程总是在变的,因为人的每时、每感、每思都会有所不同,这样才会丰富,才会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人”。

  我坚信着,并走着。

作者:王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