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一耕印况

  我已记不起第一次读一耕的印是什么时候了,但对其作品的印像还十分清晰。那时他学印的时间似乎不长,刻的很像石开。石开先生也有文字在旁,承认这个学年。后来我留意观察一下,先生公开承认的学生也就一耕一个。
  按当时多数人的观点,石开的印不能学,不好学,学了也没用。只有石开才可能成为石开,是只可有其一,不可有其二的人物。当时我还真为一耕捏了把汗。
  光阴转换,一年又一年。期间不断可以认到一耕的新作,从中也获取了许多的愉悦。对于一耕的人和事也有了更新的了解,好多地方又着实让我生出一番感动。
  一是,他放弃原来优裕的生活只身闯荡京华,吸是为了寻求艺术的真谛,这首先表明他不是一个俗人。俗人不会甘愿舍弃常人所看重的一切,来做“京漂”一族的。陈纬在《说说一耕》中说,这是一种精神,有这种精神的人往往是有独立个性和富于创造的人,这也正是一个成功艺术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陈纬的灼见,我完全赞同。
  二是,从一耕的新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断变化的消息。新作用刀多取法黄牧甫,纯净犀利,布篆借鉴汗封里泥。平实自然。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基为可贵。一切都表明,他开始从石开的树阴下跳跃出来,我们已清晰的辨认出他就是一耕,一个有别于石开的一耕。不知道这能证明石开的开明,还是一耕的聪明,总之一耕不是一个庸人。一耕对此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说,“三等的创造,远远胜过一等的模仿。不以古今中外任何人的创造代替自己的创造,真正做到不与人同。”对于有这等认识的一耕,我想,先前再多充满善意的担心都会显得多余。相信大家对一耕的新作,会有更多的期待。
  三是,从一耕的新作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审美取向的变化,不难发现他早已不满足于先前单一的程式化制作而逐渐走向多原。对于表现手法他已经从盲从转变到自控,从模仿转变到创造,这中他所以能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一耕还十分注重自身文化品格的建立。技法是可以学来的,是可以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的。但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是需要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来滋润,来豐富,来铸造的,建立高尚的文化品格是一辈子的事。一耕深谙此道,对书、书诗文也用功颇深。一耕的书法洒脱率真,绘书浑厚质朴,诗文清疑练,这与他文化品格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耕无疑是个有才华的人。
  我远俗人,恨庸人,有才华的人我佩服。

 

作者:杨中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