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接到今年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大展” 征集作品及征集论文的通知后,欣喜的感到我们工艺美术众多挚著追求艺术的实践者终于有了机会,在中国艺术最高、最神圣的殿堂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来诠释这几十年的艺术理想。当然多年来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还存在种种不足之处,这也是我们热爱工艺美术事业的人积在心中的块垒。所以更想借这次最高层次的学术演讨机会来陈述我们的艺术观、来陈述我对现代玉器艺术发展中的思考。
一 厚古薄今
中国玉器经历了七千年生命的华彩,中国人把玉看作民族文化之魂魄,生命灵动之神石。也许是几千年传统玉文化的积淀,也许是中国古玉文化太神圣,也可能是近年来研究中国古玉文化的深入,及主流媒体的宣传,加之博古界、收藏界的追捧,林林总总,此起彼伏,一浪高一浪。近年来业内出现了崇尚古玉的高峰,人们欣赏中国古代玉器,如痴如醉。我认为这般厚古薄今之风有些偏颇。
1998年底我赴台湾参加“中国宝玉石协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玉文化交流,听了台湾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玉文化泰斗那志良先生的学术报告。他典守故宫国宝70年,可谓对中国古代玉器有深入的认知。在报告中他不谈古玉文化,而专题指出现实中 “厚古薄今” 之风的弊端。他的观点是:现实中的古代玉器早已走下神圣的历史祭壇 ,褪去了那神秘的光环。但古玉依旧是凝聚着千年灵性的物品。那千年古玉幽深的文化内涵,我们至今还在探秘。他认为中国古玉应该是作为历史文化研究的对像,那弥漫着几千年灵气的古玉,不适宜个人收藏和把玩。现实中正因为“厚古薄今”之风的影响,很多艺人为获取暴利,都偷偷摸摸地做高仿古玉,大陆有做高仿古玉的工厂、基地。他鼓励在座的港、台、大陆玉器艺人,应该传承中华玉文化精神,创作反映时代文化的新玉器,并堂堂正正的落上自己的大名,让玉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留下辉煌的篇章。当时大会代表全体起立,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们做玉器的都知道,用现代高科技设备来做仿古玉器,是轻而易举,再简单不过的。在古玉批发市场上,一件几十元或几百元的仿古玉器,几经转手,在古玉商贩的商业欺骗下,收藏者会出几仟元,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当珍宝收藏。古玉收藏之热好似股民投资股票一般,明知投资有风险越是风险越向前。社会上投资收藏古玉大呼上当和血本无归者的事例,真可是千千万。我认为高仿玉器是玉文化中的畸形怪胎,更是一个艺术品投资与收藏中的误区。现在博古界有些泰斗人物已经封门挂印,不做古玉鉴定,以抵制假古玉泛滥之风。我想博古界、收藏界、玉器界及媒体应该思考,如此 “厚古薄今” 之风是我们现实宏扬中华民族玉文化发展的方向吗?
二 重技术,轻艺术,重复制,轻创作
在现实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中,一幅当代绘画作品能拍出几百万,或几仟万元。绘画作品谁也不曾用料、工、费来计算笔、墨、纸张成本是多少,利润是多少。而一件现代玉雕作品,人们会习惯的计算料、工、费和料、工、费之外的利润是多少。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位朋友他听说中央美术学院某某教授身价不菲,好不容易托关系送上七十万元欲求购一幅墨宝。时隔半年有余,几经美言墨宝终于求回。大家一定会想到:七十万元的一幅画,肯定是大篇幅,而且精美绝倫,其实此价值七十万元的画作,就是几尺斗方,一个墨圈,几行题跋。他同样也收藏现代玉器作品,在购买时他坚持算出玉器作品的料、工、费,算清料、工、费的价值后,多加一分钱的利润都不愿出,他认为这仅仅是工艺品,没有艺术价值,更没有收藏价值,。这还只算业余收藏家,如果专业收藏家更是津津乐道的称,艺术是人类智慧的财富,而技术只能计算劳动时间的成本。这就是玉器行业多年来重技术,轻艺术,重复制,轻创作所造成的后果。现实玉器行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没有理论研究和指导,没有艺术评论的行业。加之整个玉器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几十万的玉器技艺人员中,很少有高等美术学院毕业,有文化艺术素养的人才。所以何为艺术,何为玉器艺术创作,在行业内没有多少人加以重视。在世人眼中玉是多么珍贵多么稀有。而在现实的琢玉人手中,玉好似毫无价值。那不加思考没有匠心,只会仿古加重复,复制加复制,很少人会把玉器的设计与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我们面对现实的玉器市场,商铺中一片重复加重复的玉器商品,和琢玉艺人们忙碌的身影。那珍贵的玉石,经琢玉艺人们精细雕琢后的工艺品,还不及画家在纸上点个圈。我再给大家举一个前不久发生在我工作室的事例:一位喜爱收藏和田玉的朋友,在上海花了50万元购得一件和田玉把玩,玉料非常美丽,润白,包裹着红皮。他认为雕工创意太差,欲让我把雕琢的部分磨去。他说这般好的和田仔玉被雕遭贱了,如果当初没有雕琢,可能会出更高价来收藏。“玉不琢不成器”是千古铭言,而在今日的玉器业内变成了相反的意义,名贵,高挡的玉石原料被雕琢成平庸的工艺商品,难怪玉器市场出现雕琢好的玉器反而没有玉石原料值钱的奇怪现象。这更是重技术、轻艺术、重复制轻创作所造成的悲哀。业内这几十万琢玉大军,天天只会雕琢一堆堆平庸的玉器商品,这是对珍稀玉石原料的浪费,更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玉文化的亵渎。再则,近几年玉器业内流行一种所谓工艺精细,争奇斗技之风。那雕琢手法纤细,娇揉,造型平庸,过余炫耀技巧的玉器实在没有艺术价值可言。高明的琢玉技艺是为突显作品的主题意境及型体的神韵,好的琢玉技巧应是藏而不露,点到为止。多少年来玉器行业缺少文化艺术理论的推动,这种重技术,轻艺术,重复制,轻创作之风严重阻碍着行业的发展,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并加以重视与指导。可喜的是去年国家在组织评审第五届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就明确指出:行业的手工艺人,工艺大师要向艺术家转变,行业内生产的商品,工艺品要向艺术品转变,并对今后参评国家级大师人员的文化素质提出要求,老艺人型的大师应该是历史,今后评选大师一定要注意选拔有学识,有理论水平,有艺术素养的知识型人才,这样的大师才能担当行业学术的领军人,才能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三 玉器当随时代走
三十年的琢玉情怀,三十年的艺术追求,点点滴滴的思考与感受,常常会伴随着那琢玉时心与手的灵动,对古人先哲创造出中国伟大的玉器由衷敬意与感动。中国玉文化的历史好像是华夏祖先生命的起承转合。中国古代玉器是凝冻着琢玉人饱含真情的玉器,那是琢玉人心中充满光明的玉器,那更是琢玉人生命奉献的玉器。中国古代琢玉人之所以伟大,因为他们是用生命在琢玉,雕琢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理想,并雕琢出那个时代的情操与品格,甚至是一个时代文化与精神的凝聚。中国玉器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为持续不断地发展,最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特殊艺术品,它映射出几千年华夏祖先在思想上,情操上,道德上,及哲理上的领悟和精神上的超越。我想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历史如何发展,玉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会变。我们现在可能不会每个人都藏玉,玩玉,或佩玉。但人们会说我欣赏与喜爱玉器。玉那至尊、至爱、至善、至美的文化心理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存有永恒的地位。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速,生活的节奏越来 越紧张,如何保持人们真、善、美的情操,如何维系人们的诗意憧憬,玉也许有它的特殊功能,它与人们的心灵更加贴近,人们也似乎更愿意用心灵来与玉对话,玉正可以是现代人心灵中的一方净土。古之“感人心者,莫先乎于玉”。 所以中国玉文化不仅属于历史,它更应该属于今天,属于我们的时代。玉器当随时代走,这是我多少年常思考的命题。如何传承又如何创新,传统玉器那博大、空灵、雄浑、典雅及至尊、至美的伟大艺术语言,又如何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与新的艺术形式,如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如何诠释现代人文精神等等,这可能是很难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或艺术形式来探明。以下介绍几件我近期的玉器创作,通过创作实例,来陈述我的艺术观: 图1,<<黄河谣>> 未完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问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这首唐诗是我们儿时就多少次背诵的千古绝唱,现在吟诵也仍会有新的感受。黄河之水滔滔东去,奔流不息,它是穿越时空的文化河,它更是炎黄子孙祖祖辈辈魂牵梦饶的母亲河,黄河在炎黄子孙心中是一座历史凝重的丰碑。通过古诗中的意境,在作品中描绘出奔腾激荡的黄河之水从高空飞泻,那雄浑壮观的自然美景,与远征武士那悲壮的豪情及金戈铁马的英姿,形成人与自然在力量上的对比,加之选用的是一块和田戈壁仔玉,那保留着远古苍桑痕迹的玉皮,更显宇宙洪荒的历史厚积,加上极富节奏感的点、面、线流动与交汇的构图,作品好似黄河颂歌,更好似一首黄河英雄交响曲在唱响。那奔腾激昂跨跃时空的黄河之水在观赏者心中拍浪、回环。
图2《逆水行舟》
这件作品是汶川地震时创作的。当时每天看着电视,那挟裹着血与泪滂沱感人的画面,那苍天也要为之动容的救援场景,震撼天地,震撼人心,并凝聚起中华民族在天灾面临时那坚不可摧的豪情。当时就想创作一件表现人与自然博击,抗争的作品。《逆水行舟》作品利用一块和田山流水玉料的天然色与形俏雕而成。自然俏色中,更显出那天低云暗,电闪雷鸣,巨浪仿佛吞噬着万物,人在大自然面前看似渺小,却表现出与巨浪博击的意志与精神。
图3, 《啊长城》未完工
这是一块很好的和田山流水玉料,玉料表面好似还保留着泥土的芳香。作品通过表现一群孩童在长城高岗旁玩戏的场景,及长城断墙、古炮台、和平鸽的描写,组成情趣生动,极富童谣般诗意的画面。看似在描写孩提童真的戏玩,但作品通过借物寄情的手法,观者的思絮一定会审美于形,感悟于心,会物我两忘,暇想在历史的长城之中。会去沉思, 会去回味,味之不尽,心魂震荡。那心灵与作品的对话,那中华民族千古所凝聚的精神长城,在我们每个观者心中激情回荡。这就是我创作“ 啊,长城”的意义。
图4玉福娃系列作品:
玉器小件是喜欢人群最广泛,最具玉文化特色的一大品种。也是我多年来用心思考、用心创作的一个专题。十年前我就开始用白玉来创作玉福娃,初做几个就很受人们的喜爱,因为从古至今儿童年画在民间就是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习俗认为:人性始然,儿童是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儿童是一个心地光明的世界,儿童更是一个吉祥、幸福、欢乐的世界。所以从古至今各类吉祥儿童年画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大阿福年画、大阿福泥塑,更是人们过年过节争相迎供。但从古至今用玉来表现大阿福题材的还没有,我也是突发灵感,想到用和田白玉来表现中国传统的大阿福,会更有一番审美情趣。十年中,我创作了各类题材,各类形式的玉福娃,那是憨态可掬,心灵似玉一般美丽的玉福娃。并又将各类形象的玉福娃统一风格、统一形式,加上文字说明,加上各类吉祥寓意。那具有文化内涵,有审美意趣,及灵性十足的玉福娃,形成我个人风格,创出了品牌,这人见人爱的玉福娃深受人们的喜爱。以上作品是我玉器创新中的探索。再回到前面的话题,玉器当随时代走,通过给大家介绍创作中的体验来探奥这一深刻的命题。
三十年来,我探索在现代玉器的创新中,每一件作品的问世都傾注了全部的思考与激情。我也不断的在求新、求和变中超越自我。并在探索中积年完善。我理解玉器创作是琢玉人寄情于作品的过程,一件玉器是一个琢玉人心灵的境界。好的玉器作品应是无韵之诗、无声之歌,及有诗歌般的意境。好的玉器作品更应是心灵与天机的交汇,理智与情感的契合。我喜爱作品中那充满哲理和诗般的境界,我喜爱琢到精神飘没处,更无奇相有真魂的境界。我更喜爱那发忽心灵的顿悟,那傾情、傾心的畅怀;那因材施艺、自然天然;或化腐朽为神奇、或变顽石为永恒艺术的情结。但在玉器业内普遍存在重玉轻艺的风气。一块美玉在不同艺人手中其结果会大不一样,有些艺人是感受玉石原料的商品价值而不注重艺术创造的价值。我坚信玉器创作如同画家用纸一般,玉石仅是艺术的载体。所以我坚持无论好玉和次玉都会认真的创作,无论玉好、玉次最终艺术创造才能体现作品的真正价值,
艺术是殉道者事业,我从事玉器创作三十多年,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从不随市场大流,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坚持探索传统玉器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契合点。坚持探索中国玉文化的创新之路。玉道、艺道、惟精、惟深。多年来每创作一件满意的作品,每每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会由衷的满足。多年来创作的玉器题材虽然很广泛,但我更偏爱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历史的题材,及追求那神圣、典雅、崇高的艺术境界。
以上谈了我在玉器创作中的思考。中国玉文化卓而不群地放射出东方艺术的光芒,并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深受全世界的赞美。中国被称为爱玉的国度,我们在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玉文化的今天,不应满足于仿古玉器的制作与收藏,不应被大量的玉器商品行货所抵毁,更不能允许那空泛而毫无艺术价值的玉器商品泛滥。我希望玉器行业能多些理论引导,并形成学术氛围,形成现代玉器的品评体系。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玉是永恒的、玉文化是永恒的,创造玉文化新时代的辉煌应该是我们琢玉人的终级追求与天职。
08年11月.
作者:袁嘉琪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