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站在田野上,这里是下午 6:20;在地球的另一端,4 小时后,宾州博物馆即将开始新的一天的展览;英国的古董商人似乎刚刚冲下咖啡,打开电脑阅览一天的快递信息;日本的商会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当这个文物走过 11, 565KM,展览标签代替它进行发言,文物发生了什么。”
很有可能,站在一件距离我们千年之久的文物面前,仔细揣摩理解贴在角落的官方展签,也许有些内容语焉不详或被抹掉了,那它原本的真实是?
独立导演兼摄影师张北辰在他的《11,565公里》项目里,通过追本溯源一件文物的漂流之旅,试图重构一件文物由山东省(中国)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美国)的流通与转移的路径。描绘了名为Object#40-35-4的汉代坟墓碎片由中国开始的长期迁徙,背后的其历史殖民背景以及美国博物馆机构的权力动态。
作品获2019年亚洲电影摄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最终入围第37届年迈阿密独立电影节、入围第15届西班牙加利西亚国际人类学电影节,以及入围第5届捷克布拉格独立电影节。
01 博物馆标签的不确定性
张北辰的作品《11565公里》源自于一次偶然参观。
”物品#40-35-4,-206-220 年,汉代,坟墓碎片, 山东半岛,1955 年购得于山中公司。”
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亚洲展厅的“棺材碎片”文物前,这段蓝色展签上的内容吸引了他的注意。博物馆文字性叙述所勾勒出的文物所在地域环境和历史背景,与在山东长大的张北辰的生活经验存在某种时空错位和距离感。这种隐秘而有趣的联系,驱使他开始对这件文物的未知历史展开调查。“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对于它11565公里之外的故乡追寻,也是一个我重新建立对故乡认识的过程。”
通过与博物馆策展人的对谈,张北辰进一步思考文物背后的权力动态。策展人表示,“从我个人角度而言,而不是博物馆,它的标签不一定会是准确的”。这让张北辰意识到机构的叙述,以及收藏接受文物的形式都受到了许多局限。
”从某种程度而言,早期美国博物馆的目标是将全世界的文物装在一个建筑里面,这是他们对于伟大博物馆的构想与蓝图,机构也由此影响并且控制了观众了解“文物“本身的权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博物馆中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形式,艺术形式的了解都是基于博物馆给出的一种官方解释。“张北辰补充说到。
02 个人叙事性文物展览
从2018年6月开始,在长达17个月的时间里,张北辰一路从美国费城博物馆回溯到中国东海岸的村庄,重新梳理文物迁徙流通的线路。通过田野调查,文物复制,历史文本的研究以及博物馆机构批评等多个维度,他完成对于一件文物不为人知故事的挖掘以及图像化的转录。
《11565公里》艺术项目包含一段31分钟的散文电影,这同时也是一部传记式纪录片,大量的固定镜头,用缓慢的节奏呈现出许多细节,建立一种现场目击的既视感,观者会不由自主联想到背后的隐藏历史。
《 11,565Kilometers 》影片截图
《 11,565Kilometers 》影片截图
影片沿着山东半岛由海岸线到内陆,仍然能看到历史景观与现实场景的对照与联系。那些港口、码头,河道,广场、渔村、文物市场、考古现场......来来回回的塔吊集装箱、精明的文物商人、沉默的胶济铁路等等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文物的转运。
张北辰将错综复杂且隐秘的历史图像探索视为一种对他个人历史观的塑造过程。”11,565这个项目中,我更想去创造出一个丰富的空间(它包括景观以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他说,“更希望可以呈现一个用来连续思考,将我自己与观众都代入到那个时空中去。”
《 11,565Kilometers 》展览现场
作品并没有局限于单一媒介,张北辰还为此单独做了一组摄影作品装置,他将搜集到的1890年到一战前的珍贵图像,以及历史遗址的相关物品,进行历史遗址的线索分析与重新梳理,并进行模型化的重塑,可以对文物流转的路径与背景有更直观的认知。
《 11,565Kilometers 》摄影装置
《 11,565Kilometers 》摄影装置
此外,还包括一个3D打印而成的文物样本,和一本摄影书以及一个处在特殊场域(一个虚构的博物馆语境)的展览。
《 11,565Kilometers 》3D打印样本
“同一件文物肯定会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被感知和被影响。”张北辰让这个故事彻底转化在博物馆空间里,让它成为一个有叙述的,而非机构叙述的文物展览。
为了形成对照效果,让观众去感受这种博物馆机构性叙述可能带来的危险,张北辰还特意从巴尔的摩美术馆借来了一个真正博物馆用来展放文物的柜子。张北辰解释道,”我在使用这个柜子的时候,是用赋予我所做的调查笔记,或者物体一种‘光韵’,让它更贴切对于博物馆机构中所使用手段,进而达到我希望的个人叙事的‘文物展览’。“
03 多元化媒介探索
时间与空间、历史和事件是张北辰一直以来的创作线索,他擅长通过个人叙事,基于影像叙事结构和历史调查,构建出一种隐喻和诗意的视觉体验。
如作品影片用倒叙式手法回溯文物的过去,厘清它的路径脉络,而张北辰独自注解的文字部分像一本调查笔记,带领观者进入他的个人视角,帮助观众构建出一个路径的想象,弥补官方解释时的某种转译缺失。
考古学、人类学,历史,艺术等跨学科的研究,音频,装置,摄影,书籍等多种媒介探索,则让他的艺术表达拥有更多可能性。
起初张北辰针对文物尝试构建一个个人视角的档案,根据收集整理的文字材料,用声音去创造一个故事,先后制作了由策展人视角,以及一个中国考古学者视角的声音作品。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不想把它局限为一物体历史,而是把它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中去解读。了解背后的转运故事,调查日本古董商人山中丁次郎的商会的渊源,梳理德国与日本在山东殖民历史研究资料,搜集一战前的珍贵图像,咨询考古学家梳理资料查找线路等,最终他试图厘清这件文物在被山中商会于二战时期拍卖给博物馆之前可能存在的流通路径,并制定拍摄计划,并有了这部散文电影。
张北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博物馆、美术馆与我们的刻板距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博物馆之外的、新的观看视角。
04 文物的流通的现实与真相
当艺术创作者们将人文关怀赋予社会现实问题,总能够以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上发挥效用,有多种方式介入各种沟通与对话,作用于真实的世界。
目前中国出境文物总量约164万件,分布在47个国家的两百余家博物馆。在哈佛艺术博物馆藏有西周鸭形盉、北魏佛像、敦煌莫高窟壁画,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则有夏商时代牛头玉珮,战国时期玉玦,唐三彩马,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了黄庭坚、米芾、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作品......
《11565公里》作品呈现当时殖民历史背景下,中国文物的海外流通问题,中国殖民历史档案的复杂性。它将文物流通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议题,以更加细腻的视角投射到更广泛的公众视野中。尤其是跨国文物走私的打击,正在让文物的流通走私变得更为隐蔽,同时博物馆的资料缺乏,文化的差异,也让一些文物难以被合理的叙述。一件作品所激起的涟漪,或许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某些社会层面的改变。
2019年作品《11,565公里》在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主楼进行个展后,引起了一些美国艺术史学者的热烈反响和讨论。美国艺术史学者Sonja Kelly给与了高度的赞扬,并认为亚洲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件非常迫切的全球性议题。
年初张北辰受邀参加美国休斯顿的SPE影像节(Social Photography Education association,聚焦社会话题,主要是世界性议题,环境保护,难民问题,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主题摄影或影片),其作品进行特别放映并受到各界关注。
近期张北辰还会携作品参加2020年3月美国亚洲研究峰会的展映单元、4月陶森亚洲文化艺术周的短片展映,和更多的亚洲艺术史学者,亚洲文化方面的学者交流探讨。
来自不同场合的各种声音,也带给张北辰更多的信心和灵感。目前张北辰在美国华人博物馆正在进行早期华人口述历史的整理,并为下一部记录长片做准备,依然会聚焦在机构、历史等相关主题,另外张北辰的首次个人展也即将在New York Art Center开幕。密集的创作计划下,掩藏不住这位年轻艺术家不断试炼,不断突破边界的清晰轨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