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明代成化皇帝学识渊博、爱好多样,他还深深迷恋着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据说万贵妃喜欢红色,成化皇帝为讨贵妃欢心,便下旨烧造小巧的红釉瓷器,于是渐趋衰落的红釉瓷在这一时期又得到了发展。这时的红釉瓷数量虽然不及永宣,但质量却远超永宣,小巧玲珑、如脂似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成化红釉克服了釉色流淌的问题。有一种成化时期创烧的红底白花瓷,白色的花纹有些细如发丝的地方依旧是白如初雪,一点不为红地所染。大家不难想象,一件红釉瓷器到1200℃时已经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作为发色剂的金属铜由于密度高、重量大,往下淌是必然的,而白釉处于半液态状态时很像一张淋了水的宣纸,金属铜很容易在此晕散,但成化高温铜红釉瓷没有流淌,没有晕散,这是奇迹,至今没有破解。成化红釉器只要有成化的时代特征,有旧气、色如熟枣、不晕散、不流淌往往就是真品。
清代的制瓷技术在前代卓越成就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单色釉生产方面,康熙官窑红釉瓷器的出现,改写了明代铜红釉失传已久的局面。清代初期,政府沿用了明代景德镇御器场的烧造制度,于顺治十一年改御器厂为御窑厂,由工部或内务府派人监理。康熙十九年,由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督造御器烧造,次年又差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等来景德镇督办,世称“臧窑”。康熙四十四年江西巡抚郎廷极来厂督造,出品不凡,世称“郎窑”。明代以前,红釉器品种相对单一,统称“鲜红”釉瓷,明代永宣红釉由于主要用作祭器,仅供皇家专用,民间禁烧,因此名曰“祭红”。清代红釉瓷器较明代更为平民化,这也是红釉瓷器在清代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如有康熙红釉瓷器需要鉴定或者出手可以联系我,周小姐:13539942018作者:midollscc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