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微:我容不了她(6)
蒋碧微依旧谈笑如故。她知道,她今晚的表现,别人可能会用猜疑的眼光看待,但有一个人不会,他是严肃的,他是认真的,他会特别在意自己的举止。而自己的这个表现,又将直接影响他即将做出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孙传瑗老先生。
孙传瑗确实把这一切都看到心里去了。此次来南京,约见徐悲鸿,造访徐公馆,说白了,就是要亲眼看一看,女儿涉足的这个家庭,夫妻间感情到底有没有裂痕?如果有裂痕,又发展到了哪一步?即使到了破裂边缘,是不是还有挽救的可能?但从他的实地观察看,两夫妇不说十分恩爱,但至少也没有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尤其是蒋碧微的表现,作为女人,作为家庭主妇,可以用"温柔宽厚"来形容,可以用"善良和顺"来概括。既如此,女儿就有从中插一杠子的嫌疑了,即使完全是徐悲鸿的错,那么徐悲鸿的情感道德,也应该受到谴责。
孙传瑗把这种印象从傅厚岗6号带了回去,又把这种印象说与孙多慈听了,他知道孙多慈会反对,抢先一步,把话给明挑开来,"你是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又是一代大家徐悲鸿的高徒,何必为这段感情败坏自己名声?从小到大,爸爸什么事都依着你,这次你就依爸爸一回,如何?"见孙多慈不说话,他上前搂住她的臂膀,道:"放弃这段感情吧,乖女儿,你还年轻,前面的路还很长,你会找到属于你的另一半的,你会幸福的。相信爸爸,我风风雨雨走过半个世纪了,什么样的惨烈,什么样的风光,什么样的贫穷,什么样的富贵没有经历过?退一步海阔天空,真的!"
孙多慈嘴动了动,但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她实在太爱自己的父亲了,她没有理由拒绝父亲的一切。
关于孙传瑗的来访,蒋碧微后来在她的回忆录中说:"席间徐先生谈笑风生,只有他一个人最兴奋。一直闹到夜阑人静,盛宴已散,我送走了客人,回到楼上,心里有说不出的悲哀,满腹积郁,又增加了新的创伤,于是我走向楼外的阳台,坐在栏杆上暗自落泪。这时我听见徐先生正在楼上楼下到处找我,大概他也感到自己今天的神情表现一定会使我伤心。一会儿,他发现了我,很快地向我走来,他看见我在流泪,默然无语,轻轻地将我扶下栏杆,搀我走回房间。"不知道这记述是不是真实反映了她的内心,但从效果上看,这场晚宴的真正胜者,其实就是蒋碧微她自己。
严格地说,孙传瑗南京之行,是大中套小,小中有大的一个局。孙传瑗和徐悲鸿夫妇,既是参与者,又是布局者。孙传瑗是政界老手,经历过大场面,也处理过小问题。再复杂再尖锐的矛盾,对于他,都只是小菜一碟,全能迎刃而解。正因为如此,他充满自信,认为自己是这个局中最明白的人;徐悲鸿充其量是个情绪化的艺术家,他能看到的,永远只是表象。他以为他能够以他的真诚感动未来的老丈人,却不知道恰恰相反,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政客孙传瑗为他设计好的大局中。相比之下,孙传瑗又实在文弱了些,他的那一套,在官场上可能应对自如,处理家庭纠纷问题,处理个人情感问题,根本没有效果。而蒋碧微正是利用他的这种自信,诱使他一步一步落入自己的套中。三个人为的都是孙多慈,但孙多慈毫不知情,她只是这个大局中,任人宰割的一只小白兔。
"面貌似为吾前生身之冤仇",徐悲鸿对孙传瑗认识,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
作者:王统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