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水墨演义:聚焦抽象艺术的第三种形态
“水墨演义-抽象中的感性和理性”2015国际巡回展5月24日在北京中间美术馆拉开了序幕,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策展人平杰、评论家刘骁纯、王春辰、杭春晓、中间美术馆馆长袁佐、学术部主任梁爽、台湾天宝艺术中心总监许玉富先生、享悦艺术杂志主编马丽洁、水墨演义项目负责陶桃、中央美院教授、艺术家张国龙以及参展艺术家蓝正辉、李纲、刘子建、秦风、桑火尧、袁顺、张朝晖等出席了开幕式。
“水墨演义”自2008年在北京当代艺术馆首次亮相,梳理了台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大陆八十年代新水墨的兴起与发展。2015年始,“水墨演义”将分专题做深度探讨与研究。本次展览选择了风格各异的八位艺术家(蓝正辉、李纲、刘子建、秦风、仇德树、桑火尧、袁顺、张朝晖)作品作为个案,对大陆抽象水墨三十几年来的实验与探索作一次回眸与检阅,来审视抽象水墨语言发展的最新状足迹。
下午2时,“水墨演义”展览研讨会在中间美术馆2层展厅举行。在袁佐馆长的开场词后,平杰先生主持了研讨会,刘骁纯、王春辰、杭春晓、刘子建、蓝正辉、李纲、袁顺、秦风、张朝晖、桑火尧、张国龙、许玉富、梁爽等先后发言。
策展人平杰首先阐述了本次展览的一些思考:
当西方艺术史把抽象艺术分为冷抽象(理性)和热抽象(感性)这两大区域后,抽象艺术的发展基本上都沿着这两条轨迹在叙述,这就是西方哲学的理性与逻辑思维。在这条文脉上,凡即兴、挥洒、塗沫、感性的为热抽象;凡序列、复数、硬边、理性的为冷抽象。
那么,抽象艺术是否有第三条道路呢,由于材质的特殊性,当水墨介入这一领域之后,它是否会打破这个栅栏,而引发出新的界面。即在西方叙述意义上的抽象外,还会有另外一种形态呢?或者说是既有感性又含理性、冷热相兼的呢?
当抽象水墨在中国大陆兴起之时,抽象表现主义运动在西方早已成为过去式,如果抽象水墨不能突破既成的西方抽象语言体系,不能耸立起抽象水墨独特的品性,不能开辟新的界面,抽象水墨只能沦为笔墨游戏。
批评家们则从艺术家构架和水墨背后的逻辑性问题出发,在宏观的视野中,阐释了自己对于水墨发展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如刘晓纯先生提出的水墨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
对艺术家来说,面对自有文脉和多元的当下,如何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给出自己的回应,可能是带有集体自觉和极度个人话的问题。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悟、理解,分享了自己在创作中的切实思考。
本次展览的八位艺术家中,抽象形态被分为两类:
一类是冷热相兼的抽象水墨: 这种冷中有热、热中带冷的符号,也就是阴阳冲和的观念,可追溯到中国哲学的源头。太极图就是中国最早的世界观模型。即世事万物都包含阴阳两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事物的运动是不断调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太极图一开始就是一个“动”的概念,而只有具备一阴一阳才能生生不息,才是动力之源。它是中国的文脉和认知方式,它同时也是一个抽象符号。
一类是书写挥洒的抽象水墨:它起源于传统书法,又受到西方抽象主义影响。它抽离出书法的笔、形、气、势,发展出个人的、象外之意的表述形态,犹如书法中的“体”。
这两类语言都是在纸墨材料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与纸墨的特性息息相关。它是在一个文化系统里生长的不同侧面。
抽象水墨打破了西方抽象艺术非冷即热的二元理论,以新的视觉方式构建了抽象艺术的第三种形态。
展览将于9月赴布鲁塞尔弗拉芒州美术馆展出,11月在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展出,2016年3月在台湾为最后一站展览。
作者:张平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