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水墨写生是因传统笔墨营养不良 非澄怀观道

2ci0qMhCpu4LaaXznVNr4h6PbDjc1Jz9kiyCC9ea.jpg

tp1GXzGzyNjXK2lb4sYsSOtfp7emXVAYl99QW2su.jpg

  张智永,男,1961年出生於北京,自幼酷爱艺术,初从吴悦石先生学画山水,继得何海霞先生指导,书法绘画俱得精进。1990年拜崔如琢先生为师,为入室弟子,深得传统中国画精髓,形成独特风格。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山水画高研班崔如琢工作室助教,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驻院画家,泰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张智永擅山水,兼入花卉翎毛。其作品气势沉雄,用墨充沛如泼注,意态鸿蒙,方寸间得见传统自在的性情和内心。尤其是山水画,山川雄伟,意境深邃,烟笼雾锁,“元气淋漓”,描绘的烟雾迷茫之景与氤氲朦胧的气氛往往不谋而合。近景又多以细笔写成,清晰可见,以大笔触侧锋挥之而成,动感十足,远处的山峰则通常浅施皴法,氤氲朦胧的美学体验跃然而生。加之其用笔变化多端,皴擦染变换,让整个画面呈现朦胧之感,但该清晰的地方却又刻画的细致入微,一工一写,自由变换。“不但大气滂礴,而且酣畅淋漓,该抓紧处精雕,该放松的地方泼洒,十分过瘾。”(史国良语)

FqoXPgyUjNHDvng5ORcpeK7dAORpnLOh5fmlEq26.jpg

  云浮而动,岳镇而安。动静相合,生气腾然。群峰竞秀,万壑藏烟。松奇石怪,云海接天。晴雨无常,气象万千。屡画不厌,大美黄山。  看似黄山不似黄山  胸中丘壑墨里云烟  不必似黄山  亦不必不似黄山

  黄山在云烟变幻时,航拍一百次也是不同景色,所以画画也要有千变万化,求大气象大场面。山石结构,一树一石是小观,多角度以不同季节的变化而影响的景观,是观察求大的气势。历代古人对山石,树木结构已经研究到家了,你就从古人的作品里就可理解学习。只有大自然的气息的感受需要 大自然去体会。这个古人给不了你。到大自然去,你的劲用在哪里最是关键。这是理解问题。古人的画不是对景写生来的,是用心写生是外师造化。都是他自己的感悟。东方的艺术是形而上的艺术体系,可以跨时空,多角度,是心里的观察。与西方的科学表现迥然不同也。

K6Yvzzxz25Q7OV6ZG4cXHox9Xf745OPZo07fMCB3.jpg

  春江叠嶂图烟树观前浦,风苹听远洲。等闲来上水边楼。怅望天涯、何处有归舟。香断灯花夜,歌停扇影秋。欲缄尺素说离愁。不见双鱼、空有大江流。陈三聘南柯子

  中国画“传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词汇,一批以传统为轨迹、以新语言为面貌的优秀的传统中国画艺术家普遍认为“传统是一种精神”。张智永说,传统不是一种形式,是一种精神内核,精神轨迹下艺术作品的任何“味道”都是很正宗的。他所说这种“味道”正是意趣。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因而寄情于物、“窥意象而运行”。

  中国传统是一种精神,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画的抒情性是两种反对的结果,第一种是反对将艺术家笔下的线条束缚在所画的客体上,第二种是反对照相机似的再现物质现实。书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线条自成体系),诗歌则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画为无声诗,体现造型的意象性)。这正是“画理”和“实”的关系,是一种可以发挥无穷奥妙的空间,里面的“画理”与“实际操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成为了一种“文中之文”,其中的妙不言自明,与中国文学、戏曲、文玩等艺术形式中的哲学规律相通。也正是这样,形成了传统中国画范畴内精彩纷呈的各种艺术风格。

  风格的形成,还表现在“气”之上。中国画是笔线的艺术,通过线感知气,主要体现在线及墨迹为画面带来的节奏感,线条倏忽旋转,其六彩的变化,合乎阴阳,具备音乐的节奏特性。而且,画家的墨迹随心迹,每个人的运笔习惯及动作不同,因此会出现不同的视觉形式和节奏变化。不同画家有不同的“气”。这也正是徐邦达被称为“徐半尺”,打开画幅的一半便可知真伪,也就是作品看得多了,对于个性风格、用笔、用墨的感受变得异常敏感,因此辨别真伪便成为经验之谈。

李鱼

zfXK8KbB5o84nRvdulMmoqsnpBH64CulRLQHccfM.jpg

  黄山烟云图 太始浑忳初开日,黟山突兀伸一拳。峦奇峰削碧落现,怪怪松石万象悬。山名海者何以故,千岩万壑生云烟。云烟荡漾在变幻 ,雪浪银涛渺无边。霎时茫茫幻成海,黄海之名以此传。前人诗句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李白诗

  可以充分说明墨与水的微妙。但是今天的画家在绘画时大都好用笔洗,事实上古人使用笔洗的时间是在创作之后的,创作时每次的绘画过程其实是墨与水互相作用的过程,笔洗会彻底毁掉墨与水的关系。对此古人有用过水滴、笔掭等调墨工具。笔干显枯,则气韵不佳;太湿,则形迹全无。当然,通过加水实现对墨准确的控制,也需要在传统扎实的油烟或松烟优质墨的基础之上。

  笔墨材料是中国画的核心。在材料上围绕线和墨的合适的用具,都是正确的回归传统。今天,以张智永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当代中国画艺术家,非常讲究技法和材料,在墨的选择方面,始终在坚持用墨锭,研磨使用,为了保持画面炭黑颗粒和色泽的高度稳定性,更加接近古人传世之作的根性精神面貌。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材料上接近古人,才能从技法上快人一步,获得接近传统的捷径。

2019年7月18日  李鱼

i4bJ5f4gCvepx5mat7BJbrpV9UqKuIKQznI5NavQ.jpg

  烟云出没有无间  半在虚空半在山  我亦闲中消日月  幽林深处听潺湲  钱选

qzBhDURX1Gt5fPVWtAcd2nCVxL7WqqGJfT9uuoeF.jpg

  到此始信黄山美  胜过华岳千丈莲

  石涛云: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我画黄山,从不对景冩生,多是从精神层面对黄山感悟和理解,是多角度,立体的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观察。黄山在我心中是活动的景象,储存在大脑里,融化到血液里的直抒胸臆的挥洒。是把黄山的峰峦雄秀、松奇石怪、群峰竞秀、万壑藏云、晴雨无常、气象万千的壮观景象,跃然纸上。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南朝宋时的宗炳讲:澄怀观道,他是把归来景物,画於壁上称之为,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给我启发很大这是东方传统绘画的高境界。因此我是用心多观察,冩出墨沈淋漓,万千气象。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笔墨苍润的,我胸中的黄山。

0xLe5Vyxt1LXo79pNCS1pMcxFs6vg8LT35IyfTyq.jpg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孤峰夕阳後,翠岭秋天外。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刘长卿 96x46cm

  、“西山散人”者,张智永是也,京西人氏,幼蒙山性,开辟鸿蒙。摩经典,识畵理,志向高远,勤学苦练历经数载知命而成。书屋中鸟虫幽鸣,京韵浅唱,皮黄高起。闻琴莳兰,纵览古今。赏文书画,把玩古董。自命为“秋韵斋”也,常有赏心客来访。品茗清赏,谈古论今,不亦乐乎。或行于山水之间,外师造化,搜尽奇峰,观山问水,形似不羁。

  散人善用墨。凡作画必先取陈年墨锭于端歙砚中细细研磨,凝思聚神攒平生所养之气,下笔如有天马腾空之劲,亦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山石峥嵘磊落,水似潺潺有声。腾扬似云似雾起于幽壑之间。笔墨胜处得山林之气。精彩烂漫若出其中,苍润之色显四时之景。阳者鲜,阴者渍,沉郁渗化斐然可观,如斯之类,得意在空微耳。展现神韵,众呼群赞之美哉。

2006年纳兰于京东兰舍

fXiNcB9bssiPdmBWDUjoT8O1zXHJO3xinu56XYPM.jpg

​  绘画是境界、是修炼、是磨砺,是踏遍千山万水后的笑谈挥洒;是行止观罢的所感所思;是写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是阅尽人事浮华后的直抒胸臆,更是生活中快乐的雅玩。

  余笔耕不辍近四十余载,得蒙有道尊崔公开启愚智,从注重传统取法乎上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沉淀修养、提升意境。唯其难攻。需要全方位的修养,唯其通神,需要全部生命来锻造。在一层层蜕变中,品味着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古苍秀、清爽脱尘,在继承、融合与创新中磨砺自己的风格,力求笔墨气韵生动自然,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脱大师之窠臼,不断探索水墨艺术与时俱进的当代形态。使自我不断得以澄明,抵达新的化境。在作品中去展现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西山散人 张智永2014年10月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智永丹青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