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取一块土地、绘一份喜悦——风景画家匡科研的艺术观

取一块土地、绘一份喜悦——风景画家匡科研的艺术观

 

“风景”成为观察者从“土地”中选出的一部分,如果你把它绘好就可以带走。艺术家取一块土地作为原生素材,通过这块土地进入你视线走进你的生活,也许你会回忆许多,悲欢离合你都会记起。曾经的欢乐时光,或不愿回忆的时光——亲人的逝去,朋友的离别,或许是一场战争,这块土地承载着太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2/14e827d956e13da321b3b8a30a902ea8.png

《蓝》布面油画 140×150cm 2014年

这篇文章并不意图讨论一部风景艺术的历史,而是提一些探讨我们与风景主题之间的关系。我个人画了这么久的风景还是不想把风景孤立在艺术长河的纯理论研究中,我们由土地进入风景、由风景再进入艺术。要把这块特定的土地提升某些特点,削减和组织一些因素,使观者的眼睛可以延伸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是经过美学加工的。这个能够被人们携带的纪念品来记录我们的视觉体验。一旦这个概念进程开始,那么土地就成了风景。实际这已经告诉我们风景艺术并不是在自然中发生的,而是艺术家挪用的风景。正如上面所说的样子,那块原始的土地就成了艺术家表现的原始素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2/42d0d70edd8a1e34bc3c21c390623085.png

《海石》布面油画 80×100cm 2018年

当我们用心去消费一副风景画时,我们的专业人士在判断是不是一幅传世经典之作。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在想象着一些与他们相关的东西。可无论怎样我们都隔着一个创造艺术的双手。艺术家和观者更多的是感觉和回忆。回忆一种看的到和没看到的东西,隐喻其中。这时人们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辩证关系。这也证实了贡布里希(E.H.Gombrich)在《艺术与错觉》中所说的“天真纯洁的眼睛只是一个神话”。实际我们每一个看画的人都有一双有故事的后天的眼睛。风景画的观看也如此,需要一双后天的我眼睛,风景总是爱给有经历和有回忆的人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2/0cfa8d2c32a6a6a46fb6cae24fc96f0a.png

《雪山》布面油画 60×80cm 2014年

风景画的户外写生是在十八世纪后期和十九世纪初把艺术家从室内带到户外。但那时还是常常理解为从画室出发最终再回到画室中创作。这些在画室中产生的最终成品会出现在各个公共画廊和私人住宅的墙上。画廊可以作为更深层意义的景框。从社会意义来说,是处于更宽泛的文化背景中,并且受到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操控。风景艺术品作为日常物质消费的优先地位,受到了艺术市场的影响。这种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艺术家开始把自然材料——岩石、树木、土壤搬入画廊或美术馆的地板上。沃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生于1935年)的作品《纽约泥土屋》(New York Earth Room)中堆积了250立码的泥土,深度接近两英寸,平铺在超过3600平方英尺的画廊地板上。这就是一种新的材料风景,你能闻到一种野性囚禁的绝望气息。我们的土地被动过了,之前我们只是取一块土地。在一篇“风景”的讽刺的注释中,它被认为是以最赤裸裸的原料形式表现出来的被框定和装箱的土地。这种艺术形式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在许多的大型国内和国际展览中都能看到这一类原始材料的展品,只是他们的名字不叫“风景”,他们赋予作者新的个人概念,通过这些自然的灵性来表达自己的品质。但在这种艺术中确实来自一块土地的移动。最符合的莫过于我们熟悉的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他的一件令人不安的作品的理念,是他在1977年和1978年出版的一系列书籍《边疆的荒原》沙子蔓延到了书页的边缘,一点一点的扩张开来,直到淹没了风景的图像。我认为这么好的风景书籍,是对风景物质化最好的阐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2/fbef6de2b33503f2443cee9982e28d0e.png

《瑞》布面油画 60×80cm 2014年

到此风景的革命并没有停止,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地艺术开始对“风景”做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对风景的传统模仿形式发起质疑,艺术和自然被艺术家认为的分离状态施加了压力。艺术又回到了土地,同时风景也回到了土地。这是一种很奇特的循环,我们从自然中取一块土地到再回到土地中,中间经历了两百多年,这是一场人类思维变化的里程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2/06b4786e4e9d3b02e773c1912d1d4acd.png

《叶》布面油画 140×150cm 2016年


我们记录了思想、身体对风景野生环境的抗击,创建了一个一个的幻想乌托邦的风景梦空间。为了让风景画更不像风景画。至今依然保留的绘画形式,更趋于幻想,其中我的好多风景画作品就趋于这种幻想境界,就好像不是单单取了一块土地而是在这块土地的空中,进入这个空间时你就会有许多幻想,因为和我们平时视线能接触到的范围发生了改变。自然就会幻想出你自己想要的风景境界。风景画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具体化,这就是为什么好多画风景画的人更容易走向抽象的原因。我并不否认这一点,我在画画作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我很快会走入这样的一个境界,许多过于繁琐的形态都会被我归一,以专心的走入这种境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2/6a61356652a02c0a4e7e21ed2eeaa5e9.png

《云雨巫山》布面油画 80×100cm 2018年


无论怎样?我们的艺术还是要表达时代性和中国特色性,这也是能让我们非常容易入画的关键因素。每一批的风景画研究都是经过了前一批风景画的沉淀,也许时代不认可,可还是不能停止,我一直认为艺术家更多的需要是勇气和态度。中国的风景画艺术大军在浩浩荡荡的前行着。我们应该作为勇于改造的一支,好好研读风景艺术,把这块土地取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2/decfab8ca207afd30c91ff106e6137e9.png

《岩》布面油画 60×120cm 2018年

克拉克《自然风景》的概括告诉我们:“除了爱以外。能够得到全人类认同的感情也许就只有从美好景色中感受到快乐了”。

2021年5月3日于开封回京途中

艺术家简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2/c272eb3ec1351dfbdcd098225d05da99.png


匡科研
当代艺术家,北京央美时代环境艺术设计公司创始人,北京大学生优秀创业者,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优秀作品一等奖获得者。曾任央美培训中心教学主管。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美术学院及中国传媒大学全国第三的合格证。设计作品多次被政府采纳并得到国家版权中心认可和资金支持。同时擅长研发儿童科技美术智能课,引导孩子发散性思维,爱上生活,爱上科技。
主要作品有影像《背后的故事》,油画《侵蚀》,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临摹本》,工笔小写意《水浒叶子》,版画《丢勒的童话世界》,风景画百余张。毕业后又对当代实验艺术做了系统的研究。包括中国古代文化,西方古典油画,当代艺术史,当代艺术概论,当代装置影像技术等。组织参加过四季艺术节的拍卖活动。三里屯艺术市集选拔,国贸艺术品交易的导览员等。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