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评论文章】浮生.呓象--廖真武展览前言

  不得不承认,第一次在廖真武的工作室看到他的近期作品时,我是瞬间被画面中的凄迷、恍惚、颓靡、虚无的意象所包围,似有一种春日午后浅梦初醒的怅然愁绪漫过全身,如同在宋词里冷不丁触碰到刺痛你的句子,无端地把你带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空虚与伤感中。那一张张落寞惺忪暧昧模糊的青春女子的面孔,如水花镜月,荡漾着媚惑迷人虚幻清冷的波光,似乎触手可及,却遭遇冰冷而坚硬的现实阻隔,但你似乎又能隐约感受到来自画面人物丝丝缕缕梦呓般的气息。这些青春时尚幽灵般的女人,栖居在画布的深处,被无边的虚空所包裹,她们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冥想,看不出悲喜,却是如此的空灵与玄妙。

  其实,画面中的形象不过是艺术家用来表达自我的象征符号,是艺术家自我本体的投射,带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他去画一朵花还是一个女人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他不过是借物言己。对于艺术家来说,难题不是画什么,而是怎样画,以及象外之意的表达。从廖真武的《冥之物语》系列作品中,我看到的是艺术家萦绕于画面的那份忧伤迷离扯不断理还乱的“闲愁”,是对逝去的青春过往的记忆,是在生命与时间的深处,在似水流年中,被岁月冲洗到发白褪色,却依稀残留风吹影动、花光摇曳的斑驳底片。所有的艺术,其最深处皆是对生命自身的关照,其最动人处亦在此。而所有的生命与美好相对于时间的永恒又显得如此脆弱、急促、无常,这份个体生命因时间匆忙流逝而生发的无端的焦虑感会不时地灼痛我们,让我们徒添“美人迟暮、众芳荒秽”的伤感,进而有对世间万物皆为空相皆是梦幻泡影的终极觉悟后的冲淡与从容。可以说,这种飘忽不定、淡如云烟的“闲愁”已经沉淀为中国式文人的文化人格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国文艺美学蒙上一层阴柔与诗性的色彩,但这种幽微飘忽无形无踪的意绪用绘画语言其实很难表现,廖真武通过个人的架上实践延展了中国当代绘画意象表现的新的可能性向度,作品中显现出神秘、玄妙、空灵、淡泊和诗性的东方美学特质也是我尤为欣赏的。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内容与形式是艺术永远无法回避的课题,对于优秀的艺术家来说,穷其一生不过是寻找和建立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系统,并以这种个性化的语言呈现当代人普遍期待而尚未出现的崭新审美样式。廖真武多年来的艺术探索正缓慢而艰难地一步步逼近这个目标,他已拨开纷繁的艺术表象慢慢触摸到艺术的内核,具有越来越清醒明晰的语言自觉与文化身份的定位,逐渐摆脱了早期作品中以西方艺术为参照标准的语言习惯,在这次展出的《冥之物语》《时代标签》等系列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艺术家近期在艺术探索思考上的深度与锐度。

  “诗无达诂”,对艺术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关于廖真武的作品,还是让同行诸君和每一位观众自己去欣赏和品读吧。

  策展人: 朱汉云

  2015年5月6日写于北京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