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第八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
在多年的观展记忆中,对于上海这座城市,2016年似乎是个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上海11月的艺术季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和五月的“艺术北京”南北鼎立的格局。上海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绝对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足够大,大到能够在同一天举办两场规模空前的艺术博览会,西岸和021博览会如今也快走过10个年头,没有人再去质疑两个展会重叠的时间安排和其中马不停蹄的节奏,这无形中也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对当代艺术巨大的吞吐量和消化力。博览会的目的首先是艺术品的交易,这两场艺博会的成功背后最重要的国内外藏家的青睐。每年的博览会期间,各种画廊重量级销售的新闻通稿,都会在各种媒体迅速传播,给行业内外的人们诸多的联想、猜测和信心。去年和今年时隐时现的疫情似乎并没有阻止藏家们对艺术品热烈的追求,两场旗鼓相当的博览会已然成为一道浮现于黄浦江畔的视觉奇观。
第九届 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而作为专业观众和艺术爱好者,博览会的优势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呈现国内外艺术家最新的创作面貌,感受全新的艺术潮流和某些趋势,每年一次的博览会艺术季像一棵大树的切片年轮一样记录着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也记录了无声中的惊雷一般持续改变的力量。不得不说艺术博览会真的起到了当代文化普及教育的工作。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在1999年来上海看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展的经历,当我2006年第一次参观“艺术北京”博览会时,我曾打趣地跟朋友说,这不就是最好的全国美展吗?我们确确实实地能够感受到欣赏和美学的改变,这种改变既深刻又剧烈,有些东西一去不复返!回首这些年,不正是这一场场充满了商业交易的博览会在为更广大的人群做着当代艺术的普及工作吗?我们不得不承认混乱拥挤的博览会现场会让一切严肃的艺术探讨都变得略显滑稽,美术馆内宁静而开阔的展示空间更能让人沉浸其中。然而,在国内,有哪一家美术馆能达到当代艺术博览会这样深入人心的文化传播效应呢?艺术需要孤独、需要冷静,也需要时不时有音乐节般的狂欢盛会。
如果将博览会当成景观来看待,那么这些博览会所带来的国际顶级画廊就是其中最抢眼的风景,高古轩、白立方、佩斯、豪瑟沃斯……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已然成为一场博览会规格档次的象征。他们也确实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在选角,将国际范围内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纳入麾下,顶级画廊一直是塑造时代艺术精神的重要力量。在西岸展会上,高古轩画廊依然呈现出一种具有张力和包容性的的布展效果,从绘画性到观念性、从抽象到写实、从传统到潮流均有体现。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越来越抒情的表现主义巨作依然是展会中的大热门;而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的金色卡通雕塑则洋溢着特有的热情、欢快的气氛和金钱味道;阿尔伯特·厄伦(Albert Oehlen)的黄色抽象画不同于以往的创作,在画面形式上更加节制简约;海伦·弗兰肯塔勒(Helen Frankenthaler)的大幅“浸泡染色”技法的绘画依然回响着半世纪前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辉煌的余音……高古轩在有限展位的空间里为我们呈现了足够丰富的当代视觉语汇。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高古轩画廊
而同样带来华丽明星阵容的豪瑟沃斯画廊则以“时代面孔”这一主题作为布展线索,探讨“当今社会中个人与集体、外在与内心的肖像写照。”关于人的主题由来已久,可谓老生常谈,而在时代洪流之中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一题材中发掘更丰富、幽微的人性。对于肖像绘画这一主题,乔治·康多(George Condo)可以称得上是新世纪最重要的肖像画家之一,在展位上的这件乔治·康多也足够强烈显眼;美国艺术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创作始终是围绕着个人的身份和自我意识这一话题来展开,她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材料,进行长期的自拍式艺术实践,辛迪·舍曼似乎在用自己的作品昭示一个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而上海艺术家张恩利的作品《外科医生》则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去接近人的本质,他的新风格依然保持了绘画的直觉性与果断;已故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总是简练朴实、充满手感,有着对人性和心理层面最深刻的探索与悲悯之情,在日益工业化、冷漠疏离的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倒给人一种内心坚韧的力量。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豪瑟沃斯画廊
与大多数带来群展的展位不同,一些画廊带来了深思熟虑的个展项目。香格纳画廊呈现了孙逊的个人项目“旅行绘画Sky Studio”,这些大大小小的纸本作品很多是画在旅行途中的报纸、信笺上。近年来,孙逊的作品越来越倾向于传统国画和浮世绘般的造型语言,据说这些画作最终会成为其长篇动画电影的某些镜头,想来还是很值得期待的;贝浩登则带来了一位墨西哥艺术家加百利·里科(Gabriel Rico)的作品,这些作品很好地平衡了观念与视觉效果的矛盾,形成了艺术家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阿尔敏·莱西画廊也展示了沃恩·斯班(Vaughn Spann)的绘画作品,他的风格有着极端对立的两种,超现实肖像和混合媒介的抽象;玉兰堂带来了尹朝阳全新的绘画系列《烈日梵高》,整个展位空间被刷成猩红色,使得所有的绘画作品充满了热烈与焦灼的气息,这是尹朝阳自嵩山系列以来又一次风格上的大胆转型与探索;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则展出了青年艺术家张季的个展“蹈”,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有着图腾般的视觉样式和锐利强烈的荧光色谱,据说展厅现场的作品已经售罄。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香格纳画廊,孙逊个展“旅行绘画Sky Studio”现场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贝浩登画廊,加百利·里科(Gabriel Rico)个展现场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阿尔敏·莱西画廊,沃恩·斯班(Vaughn Spann)个展现场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玉兰堂,尹朝阳 “烈日梵高” 现场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张季“蹈”个展现场
021的展场也同样精彩,除了中央大厅内蓝筹画廊的视觉轰炸,国内各大画廊也呈现火力全开的局面。这其中值得驻足的还有几大拍卖行所组织的作品巡展,这些拍卖作品因为时间的积累还是体现了某种经典性,让人过目难忘。其中永乐拍卖展出的一件五木田智央(Tomoo Gokita)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021中“保时捷青年艺术双年评选”的展览项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青年一代重要艺术家创作的状态。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
值得一看的画廊展位实在太多,很多并不知名的作品反而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感动,在这里只能是挂一漏万地写点梗概。总体来说这届艺博会的视觉感受是:色彩倾向更加明快鲜艳;作品材料和制作的方式方法丰富多元;除了黑人艺术家的人物绘画,写实和具象在当代艺术领域更进一步的边缘化;抽象和带有装饰风格的作品继续大行其道,以备去占据藏家们现代化的居室空间;那些在架上绘画领域具有开创性语言的重量级作品并不算多;而潮流艺术与卡通时尚已经遍地开花,这是新一代藏家进场的必然结果。
与博览会上的众声喧哗形成对比的是同期举办的美术馆及机构展览。龙美术西岸馆在此期间有三个国外艺术家个展呈现,乔治·康多,比亚翠兹·米拉塞斯(Beatriz Milhazes)和帕特·斯蒂尔(Pat Steir)。而这其中乔治·康多的个展《图像殿堂》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这次展览集结了康多各个时期的作品及素描手稿,达到260余件,是一次比较全面的展示,这种大型个展就像一部回忆录,让观者有着一种关于人生跌宕起伏的想象,而乔治·康多就是这样一位在架上绘画出现困境之时带来决定性开创的艺术家,同样他本人漫长的艺术历程也足够有谈资。这次展览中有一组以前不太了解的系列——《黑色绘画》系列,康多本人在谈到这组作品时说:“我的第一幅‘黑色绘画’创作于1980年代末,当时我正沉浸于艾滋病危机带来的悲恸中,我痛失了许多好友,比如尚·米榭·巴斯奇亚、基斯·哈林、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等。回顾这一生,我发现自己多次重新审视这组作品。我似乎总在危机时期创作黑色绘画,无论是我个人还是社会集体的危机。” 而冥冥中颇有点巧合的是就在艺术季期间,由佳士得主办的“RADIANCE(光辉)”巴斯奇亚大展正在半岛酒店展出,这次展览汇集了1981至1986年期间巴斯奇亚的11幅创作黄金期的力作,这位如流星般划过时空的艺术家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梵高式的人物,走近他的作品总能让参观者不由生出几分唏嘘、几多感慨!
“乔治·康多:图像殿堂”,《黑色绘画》系列展厅现场图
“乔治·康多:图像殿堂”展厅现场图,龙美术馆(西岸馆),2021,摄影:JJYPHOTO
“比亚翠兹·米拉塞斯:对角线上的芭蕾”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摄影:JJYPHOTO
“帕特·斯蒂尔”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1,摄影:shaunley
余德耀美术馆双展齐开,赫尔南·巴斯(Hernan Bas)和莎拉·休斯(Shara Hughes)的个展也各具特色。赫尔南·巴斯的《选择你自己的冒险》诚意满满,20多件大幅作品让人坠入他那绚烂绮丽的南方风景之中,忧郁的少年、苦闷的青春、等待旱季结束的一场暴雨……所有的一切都像极了年轻时听过百遍的Suede(山羊皮)乐队那华丽、自我、伤感又妖艳的风格。
余德耀美术馆,赫尔南·巴斯:“选择你自己的冒险” 展览现场
余德耀美术馆,莎拉·休斯:“桥”展览现场
近年来,国外的大牌艺术家在国内攻城略地,圈粉无数。而油罐艺术中心贾霭力的个展 “莽原”算是在这个艺术季捍卫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尊严。《莽原稿》、《星尘隐者》、《奏鸣曲》和《正午》四件巨幅作品让猛然进入展厅的观者遭受突如其来的震撼,贾霭力的作品呈现了绘画本身压倒性的能量和悲壮的神圣感。这些鸿篇巨制与油罐空间形成了充满能量的构造关系,圆形空间所造成的回音效果让观者一点细微的声响都会产生不断回旋的震荡,这些回荡在空间中的声音似乎也参与进巨幅画面的能量场,形成一种奇特的观展体验。
油罐艺术中心,贾蔼力:“莽原”个展现场
写到这里我想该到这篇小文收尾的地方了,虽然还有很多值得述说。在莎拉·休斯《桥》展览的图册中我读到一段她的访谈文字,应该是这次艺术旅行最重要的收获和心得了。莎拉认为“无论形式,数字的,3D的,又或是未来的新媒体技术,最大的挑战仍是保持真我。人不小心就会为了赶潮流而分心,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至关重要。我知道这听起来非常老派,但这就是我的喜好。”我想,上海艺术季近百场的展览很容易让一个创作者迷失,阅尽这一切之后最重要的还是在这大千世界里寻找一个自我,要做艺术最难的还是在纷乱的潮流中把握住自己。
志成
2021.11.25
-END-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