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今天早上空空如也的我

图片
Peter Johansson 作品照片


很多时候我发公号或发朋友圈,都看似在骂这个行业,比如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能入选三亚华宇奖吗家人们?

我不是评论家,自知我完全不具备评论家应有的基本素质。我说过,我的目的只为了记录发生过的事

因为他们不值得我去攻击,也不是我的敌人,但他们确实有存在的意义,对我来说他们是参照,以之为鉴,用来定位和鞭策自己。

我知道,就算抛出问题来也改变不了什么,结果只有一个——我被抛向更加边缘的地方。不过,不断边缘化这个过程正是我追求的现实,就像我的天性一样,冥顽不灵。

媒体做久了,迟早将失去“消化”的能力,也失去了这能力本应有的机会、时间和容量。

从开始做微信公众号至今,我自己的一个真实感受就是,人是需要大量留白的,人需要一个内在时空来“消化”“处理”外在的一切,而现在人类正普遍失去这种自身才有的处理能力,失去真正神奇的本性与本能。

我从来都不认为绘画艺术坏蛋店是媒体,因为我不认为自媒体算什么“媒体”。

近期看到艺术评论们写的献媚水文,一篇接一篇,感觉已经疯狂到肆无忌惮的天地,丝毫不再掩饰对艺术毫无感知力的致命弱点,貌似最初也是最终的一块遮羞布正快速消散。

虽然这些人读书多,词汇量大,但读他们写的艺评总觉得驴唇不对马嘴,又或者,同一篇文章可以套用给一万个艺术家。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大多都使用一种自以为理解但其实一窍不通的书写(逻辑)方式,即用西方语法说中国话。

人不自知的部分,的确深不可测。

直至今天,我依旧默认艺术行业的多数问题大家都很清楚,尤其是精英们更加清楚,明白。所以分别就在于,人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及所采取的方式

好比眼前有一颗大树,大树里面已经被虫蛀得空空如也了,可外面看不出来呀,仍然亭亭如盖,鲜亮得很。

知识分子首先应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就要琢磨如何揭露它,给问题在导航上定位,再试图纠正、变好、恢复。

但是,今天艺术行业的主流思维方式却停留在:发现问题索性将错就错,先琢磨如何利用它,把利用本身当成工作,以至于整棵大树被蛀得怎样了这样的共时性问题,实在没空消化和处理。

在平权的互联网数据主义时代,艺术家工作的时候,观众也在实时监督,系统正在潜移默化引导着艺术家的工作。今天的艺术从业者其实做着与其反对的FU败体制一样FU败的工作,当代艺术已经进入一个集体失格的时代

几天前跟艺术家颜峻、余果和郑维喝酒聊天,忘了谁问我平常有没有什么特别关注的兴趣点,我想了一下好像什么都没有。这种什么都没有的沮丧感,就如同听一位法语专业出身的90后艺术媒体人跟我说看到严培明的画被感动坏了是一样的。

那天晚上我忽然有所醒悟,不能总低头盯着屎了,要多抬头看看天。可又一想,抬头看天也没用,最终还是要回到看自己。

一切人的造物都是选择与行为总和的某种结果,萨特说——人是由自己造就的。可事实是人是没有自己的,所以看自己就要先从看什么不是自己开始,可人又从何得知什么不是自己呢?因为人本身就没有自己呐。

这就有点陷入永恒循环的悖论了,我知道这太难了,可我不自知的又是什么呢?

折叠时代写这些字,看似持有关心艺术的姿态,还有点上帝视角,这样的我在他人眼里的确挺容易“被精英”的。

我只想说,以上这些,仅仅写给今天早上和每个早上都空空如也的自己,一切他者都去tmd吧。

   
             绘画艺术坏蛋店          
疫情时代的中国舞狮#绘画艺术坏蛋店#新鬼app


作者:绘画艺术坏蛋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