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8月,《库艺术》第三期创研工作坊成功举办,并邀请谭平、王易罡、孟禄丁、夏可君、马轲导师带来精彩课程。在参加完工作坊之后,工作坊成员们的作品也发生很大改变,创作出了一大批自由而精彩的作品。这就有了2021年9月25日在北京韩建美术馆开幕的“就是现在!优秀青年艺术家提名展暨库艺术创研工作坊课题展”。
本次参展艺术家由库艺术选拔出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和部分工作坊成员组成,他们的作品与朱金石、马树青、袁佐、谭平、王易罡、孟禄丁、顾黎明、马轲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同台展出,虽面貌不同,但每个人都展现出自己的艺术气质与语言特点。《库艺术》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其中的一些精彩艺术家个案,并搭配推介词和深度专访,让大家可以更为完整的了解他们的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故事。
文虹苏的绘画正处在一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她从一种相对理性的形象性绘画逐渐发展到抽象绘画创作,在库艺术创研工作坊的学习是一个转折点。由此她的作品更加注重无意识和个体语言的锤炼,她也很快建构起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在这里一方面是如何将之打磨、发展,另一方面是创作的状态更加自由、放松和无我。无论对哪一位艺术家来说,这都是自身艺术进阶的最大挑战。文虹苏善于思考总结,不断吸收周围新的思想资源,在不断地深入与打开之中,她的艺术正在形成新的格局和面貌。
库艺术=库:你最早画的是带有一定材料感的偏写实作品,为什么现在转向抽象性更强的创作?文虹苏=文:主要是想通过尝试不同的体裁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也为自己的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早些的作品我喜欢在画面中呈现一些非自然状态的形,这些形是通过逐步简化具象事物的结构得到的,简化后的形再与质感、体积等这些本就为人们潜意识接受的具象元素结合,就会让我对所表达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之前的具象作品在画面的轮廓与主要的线结构框架中加入了抽象元素,虽然画面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具象的,但也加入了抽象的构成。我在创作时会尽量保持一个研究的态度,但也经常会遇到瓶颈,所以有时也会给自己转换一下思维。目前的作品比以往有更强的抽象性,这其实是我在理解抽象语言时进行的新的尝试,相信自己一定能从这种开放性的思路中得到更多的创作方向。我的作品不会很长时间只关注一个主题或一种材质的表达,也不会在开启新的主题后就再不过问以往的主题,这也是我在学习与创作时找到的适合自己的方式。我所有主题的作品都会经历长期的成长过程,不同风格的创作之间也都是相辅相成的。目前新的创作体验会投入到以往的创作中进行思路的融合,对于之前抽象与具象元素相结合的作品在本阶段的创作思考后,我肯定还会加以回顾并进一步深化。《Sleeping-1》 纸面综合材料 128 x 85cm 2021《Sleeping-2》纸面综合材料 115 x 85cm 2021《Sleeping》创作手稿 纸上水彩 38 x 26cm 2019库:你经常会做一些材料性作品,或者在塑料、包装盒上做一些作品,还有拼贴的作品,看上去感觉非常放松有趣,你是否很享受做这类作品?文:的确是很享受这个过程。以往凭借传统手绘方式的创作变得越来越局限,因为手被训练的越来越熟练,画与写的动作被日复一日的强化,无论是思维定势还是手的动作定势都越来越严重,所以进行了一些尝试,采用新材料,也尝试拼贴,主要是想在作品中添加新的语言。虽然综合材料绘画与拼贴都早已不是新鲜的表达方式,但是对我来说,我的创作还要在一点点的积累中成长,学习前人的经验,身体力行的感受会比只用脑子想只用眼睛看更能让一些过程中的东西得到具体的内化。这些作品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语言的转变。pvc与丙烯都给我塑料的质感,二者的结合让我感受到它们能让对方的质感得到更本真的表达,比纸上或布上来得更亲切,基底材料的转变也使我有了观念上的转变,这些作品会带给我一些物的性质,比如以往对我而言,只是颜料性质的丙烯似乎变得有了自主性,也更加生动了。拼贴目前没有做太多的尝试,虽然与手绘相比已经有了改变,但以现在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拼贴作品还是觉得刻意的成分过多,我想在以后着手这一方式时会进行更多改变。《发生了什么-1》(左) PVC,丙烯 15 x 19 x 6cm 2021《发生了什么-2》(右) PVC,丙烯,麻布 15 x 19 x 4cm 2021
《发生了什么-3》 PVC,丙烯 41 x 21 x 8cm 2021《发生了什么-4》 PVC,丙烯 62 x 45 x 10cm 2021
文:主要是通过第三期库艺术创研工作坊的学习初步接触了绘画语言的概念。以前创作时只是单纯的构造画面,点、线、面、质感、体积对我而言也是以笔即成的事,从未有过多想法,但是这次学习后我会把它当作一个研究对象来分析。我希望自己的画面能有新的语言形式,尝试的第一个改变就是把原来以布或纸为承载面改为pvc承载面。Pvc的性质是可塑且透明的,这两点就已经会给作品带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了。在pvc上涂绘,然后将pvc卷曲、翻折、多层反复包裹、挤压变形,结合其透明性的特点会使涂绘的形产生事先预料不及的形的变化与叠加,从而在这种扭曲挤压中形成新的构成。这组作品一开始是实验性尝试,现在我希望给它命名为:《发生了什么》,就像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把它扭曲并塑形,经过一些变化让它呈现了另一番样貌。《发生了什么-5》 PVC,丙烯 30 x 38 x 4cm 2021《发生了什么-6》 PVC,丙烯 42 x 33 x 5cm 2021
库:你现在的抽象作品用一些弧形的笔触构成图形,还有一些线条、色块的穿插,这种基本语汇是何时开始成型的?文:是在第三期创研工作坊学习后形成的。以前自己的作品都是非常小心翼翼的,早也认识到那就是不敢画,通过这次学习彻底的放飞了自我,说来好笑却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手在动作上有了突破才使得画面得到新的语言。《激流》的创作是很随意的,听着比较激烈的旋律不由自主地画出了一些笔触,就像瀑布在下落时遇到了山石的棱角,或是湍急的河水中不同方向的涌动相互冲击时的感受。关于感受性的语言是我在创作《激流》时新加入的尝试,因为以往的作品都会严格的画草图,安排点线面到我认为的最佳位置,确定不同区域的色彩等等,这种单凭感觉与冲动来创作的方式我还是第一次尝试。说是感觉与冲动,也会在作品中增加一个方向,那就是表现水流的湍急感。这组作品的共同点就是画面中心形成了分界,向上向下都有弧形的笔触。这种放在画面1/2处的分界我在以前是坚决不会用的,主要是受三分法构图的影响,就觉得1/2是要坚决抵制的。这次创作把分界放在1/2处我认为形成了很好的对抗效果,如果不在正中间,势必会有其中一方形成更强的压迫性,就达不到最佳的对抗效果。《激流-1》 布面丙烯 50 x 50cm 2021《激流-2》 布面丙烯 50 x 50cm 2021库: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显然新作画面构成更加紧密,笔触、色彩也更为含蓄、自然,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自身是否也更加明确?文:其实思路上还是没有很明确,《激流》创作了4幅以后就很快陷入困境,感觉总是在画这些笔触也越来越变得局促了,此后的几幅《激流》也没有让我感觉很振奋。关于《激流》的创作已经开始尝试新的语言,但这种语言不会像换材料、换形式那样变化过大,还是会以表现湍急为目标。在创作《激流》的同时无意间创作了《痕迹》,其实就是改变了《激流》创作时自由的笔触,用纸胶带圈出了笔触的区域,那些多余裁下来的纸胶带我不想浪费,就随手贴到了另一块画布上,然后就呈现出让我惊奇的无意识效果,但也只是惊奇了几分钟,此后再给《痕迹》贴胶带我就变得越来越有仪式感,因为我开始正式的把它当作一个作品了,那些胶带后来都不是我为了创作《激流》裁下来的废品,而是我刻意撕出来的,至此“痕迹”的意义似乎也没有了,无意识性就又被我扼杀了。无意识是第三期创研工作坊的一个重要主题,但在创作《痕迹》前,自己的无意识创作都是没有迈出第一步的,因为放下意识是很难的,看见、听见、触摸、关注,这些行为其实都是意识性的。我想,摒弃意识与知道自己在画画,这两个想法是要相互磨合一段时间的,我还需要尝试。《激流-3》 布面丙烯 50 x 50cm 2021《激流-4》 布面丙烯 50 x 50cm 2021
库:作品中的笔触也比以往强烈,是否在有意加大笔触的书写性与冲击力?文:应该是无意的。一开始画这种笔触就是听着音乐旋律,肖邦的《激流进行曲》与鲁多维科·艾奥迪的《经验》在我听来一个是顺流而下、一个是逆流而上,其中前进式的节奏感让我体会到无法避让、无可阻拦的冲动效应,于是自然的释放了自己的笔触。所以《激流》的创作不是刻意地为了打破以往谨慎的语言而展开的研究式创作,而是不经意的表达了对一种冲动的认识,这种笔触也是令自己想不到的。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虽说表现的是冲动,但从笔触上来看还是很中规中矩的,我想我会再多次尝试,更好的表达湍急、对抗与冲动的情感。《激流-5》 布面丙烯 60 x 80cm 2021《激流-6》 布面丙烯 80 x 100cm 2021
库:你之前的作品色彩偏灰色调,现在的色彩使用更加大胆、饱和,这是在色彩选择上的有意变化吗?文:是的,虽然创作的笔触是无意识的,但色彩选择是刻意的,还是希望让自己的画面产生更多的改变。但是基于这个问题确实发现了对于色彩的选择还是没什么依据的,无论是感触还是研究性,关于色彩的选择确实是很模棱两可。很感谢库艺术的这个提问,让我又发现了一个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想如果我再创作接下来的《激流》,我会加入色彩的感受,而不是单纯的只是为了让色彩看起来比较和谐。《毛毛虫的狂野星期五》 布面丙烯 100 x 150cm 2021文:我以后会画抽象,但应该不会坚持只画抽象。以前的作品都是青涩的,但是其中的思路与风格我始终不会彻底的否定,最起码现在不会否定。我的每个阶段的创作都会有收获,把新的收获融入以往的创作中对往期的创作是一个提升,作品和我本人一样需要成长,需要时间。我想当我经历了这些尝试,再反过来画很写实的作品,也会有新的发现。肯定的是以后我一定会通过创作抽象的作品拓展自己的思维,得到新的发现。《仪式感-1》 纸上水彩 38 x 26cm 2020《仪式感-2》 纸上水彩 38 x 26cm 2020
库:你参加了2021年第三期库艺术创研工作坊,这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文:这次学习给我最深体会的应该是创作中的无意识行动的运用。其实从当前的大部分新的作品来看,虽然形式是抽象的,但意识性还是很强,可能是因为我刚刚接触这种思路,所以理解和把握的还是很浅薄。直到最近的《痕迹》才给了我真正实际性的启发。但是这个作品还在创作中,我希望今后能一点点的拓展它。我觉得关于创作,如果我运用了无意识的方式,就不能急于求成,这主要还是看想要表达什么,创作的速度应该是遵从作品本身的规律。如果是类似《激流》这样的作品,可能会很快完成;但如果是《痕迹》,它就是由《激流》的废品产生的,我未必会每创作一件《激流》都产生大量废品足够我去直接完成一件《痕迹》,所以《痕迹》的创作应该是一个长时间的酝酿。这次学习给我带来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我会意识到一个作品应该是按它自己的成长方向发展。作品就好像是一个人,它很自然的应该是那样,而不是我刻意强加给它的。《痕迹》(未完成) 布面综合 150 x 150cm
“星丛 CONSTELLATIONS”
年度新生代抽象艺术家
2021年末,库艺术隆重推出全新策划“星丛——年度新生代抽象艺术家”,旨在选择和发掘在2021年最令人瞩目和最令人兴奋的新生代抽象艺术家个案!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概念——“星丛”。概指对于某一事物的总体性概念不能否定其中每一个体的存在特性,概念也并非是所有个体存在背后的共相;相反,总体性概念的存在归系于其中每一个体的独特存在价值。
随着抽象艺术的发展和都市文明的进步,中国青年一代的抽象艺术家迅速崛起,已然从零星个案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整体性力量。但正如“星丛”的概念所描述的,新生代抽象艺术家的群体性特征与其中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多样性相互依存。我们要做的是深入其中每一位艺术家个案的内部去探讨和发现其独特价值——点亮和看见每一颗星,最终也将有助于我们构建起一个属于中国新生代抽象艺术的“星丛”。
于《库艺术》公众号(大众聚合媒体平台,今日头条,看点快报,腾讯新闻,雅昌艺术头条,zaker,flipboard,搜狐文化等平台)独家全面详细呈现你的个案内容并邀资深编辑进行访谈。本特别计划的举办正值《库艺术》年度特刊“2021年度艺术人物”出版之际,这也是《库艺术》最具学术指标性和业界关注度的权威品牌,我们将此计划精要内容在本刊中专门设立针对新生代抽象艺术家推荐板块,进行特别呈现。所需提交资料:
·个人生活与创作实践的手稿、笔记或文章;
·个人形象与创作中的照片(1-2 张);
·2021年新作及代表作(8-10 张);
·最新简历与联系方式(微信与手机号)。
投稿方式:
将以上资料发送邮箱:kuart@126.com
咨询微信:kuyishu001
联系电话:010-84786155
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