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库艺术》年度最具水墨观念性人物——姜吉安

  姜吉安一直被认为是“新工笔”的代表人物,今年一系列大大小小,分别被冠以“新水墨”“新工笔”等展览的邀请,更让他不断地活跃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然而,当我们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姜吉安的艺术历程后,你就会发现,他的艺术创作,其实从来没有被限定于某种媒介、题材、甚或于某种风格、技法这些艺术的形而下层面,对于姜吉安来说,这些更多的只是他用来表达自己的认知与观念的手段,所以他也一直不曾被媒介的固定用法所束缚。

  姜吉安对于艺术的理解方式与探索过程,也正印证了进今年,由他命名,并书写前言的展览“格物致知”中的描述:“对具有解放意义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方法的探求才是所有艺术的重心。”而关于姜吉安艺术理念的形成,则要从“三个世界”说起……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姜吉安第一次读到他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哲学理论后,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同时,这也触发了姜吉安创作观念与思想雏形的形成……

  在“三个世界”的理论中,波普尔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世界1)即是指包括地球在内的全部宇宙自然界,也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物理世界”,第二个层次(世界2)则指的是人类的心理世界,它包括人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世界”;而第三个层次(世界3),波普尔称其为“客观知识世界”;它包括了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等。

“两居室”布展中

  其中,“客观知识世界”的提出,引发了姜吉安的思考:这一世界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经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客观知识的不断累积,它会脱离现实经验,而最终形成一个纯粹的观念世界,并反过来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观看方式,或者说,它成为了某种“意识形态”——虽然我们不明白,却也无意识照做的所谓准则。这让姜吉安开始发现,人其实都在被某种观念所“统治”,在艺术与生活中,也同样存在着许多根深蒂固到让人无意识的“心理惯性”。

  这方面的深入思考,让姜吉安产生了一种使命感,同时也更明确了他之于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启发人的感受,重构人被代理的感性,提示主体应有的存在感和观念自主。这个理念的确立,让他的作品脱离了对于现实,或者说情感的表达,而更多的开始从形而上的层面,也就是“观念世界”这个层面,来思考艺术。由此,姜吉安姜艺术的结构问题提升为自己首要的工作对象,这也让他的艺术创作得以跳出长久以来的绘画模式,避免了掉入符号化与风格化的局限,而真正地成为一种智性的表达。

  无论是他上世纪90年代的“炒花生”装置作品、2000年左右的“几何形体”“蛋”等工笔系列作品,一直到2009年的“两居室”装置作品,虽然在创作的媒介和形式上有着不拘一格的变化,但贯穿于其中的思维主线,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我称之为一种对视觉惰性的启发,以及对思维惯性的质疑。而近年来,姜吉安所创作的“丝绢”系列作品,更是将这种思维方式发挥到了极致,如果说,之前的创作,是一种对于绘画观念的重构,那么在“丝绢”系列中,这种重构已然发展成为一种“颠覆”……

“两居室”作品展览现场

  2013年艺术北京于5月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如期举办,它已经成为了艺术圈的一大盛事,众多参展机构与参观人群,使5月的北京浸染着艺术的气息。凯撒贝塞什(亚洲)艺术中心,这家中法合资艺术机构,继去年“中国新工笔与西方超现实主义对话”后,今年又隆重推出“新工笔艺术”专题,并带来了大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姜吉安便是其中之一,在此次展会中,探讨光与影、虚与实的绢本绘画《一个瓶子和它的投影》,以物写物的《烟斗》,都是姜吉安以艺术的形式展开对观念世界的深层揭示。其装置作品《两居室》则改写了“素描”惯性、重构了日常视觉经验。

转载自《库艺术》

作者:代冀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