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4-08-19 17:09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前卫艺术中,灯光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艺术创作媒介之一,乃至于我们可以从延绵不断的前卫艺术发展史中抽离出一股专以灯光作为表现手段艺术脉络。这类艺术通常被称之为Light Art,但在西方艺术史文脉中还有更为专指的词语——“Lumia”,直译即是灯光艺术。
灯光艺术的源头首先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构成主义者和包豪斯的教学体系1920年,构成主义雕塑家瑙姆·加波(Naum Gabo)完成了作品《机动构成》(Kinetic Construction)。此作品以电动马达为动力,使得静止状态中直立的细铁棒来回抖动,并发出“嗡嗡”的颤响。虽然整件作品与灯光无关,但是却提出了一个日后灯光艺术所包含的重要命题——视觉感官的错觉。因为铁棒快速抖动的轨迹在视网膜上留下的视觉残像能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半透明的平面。同样是1920年,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在稍晚时候推出了他的作品《转动的玻璃盘》(Rotative Glass Plates)。该作品依旧关注了视觉残像问题,但是在其中更进一步的研究了玻璃材质的反光与重叠。两件探讨视觉错觉的作品同时出现,使1920年成为灯光艺术编年中不可忽视的一页。
瑙姆·加波 《机动构成》
几乎同时,任教于包豪斯的乔纳斯·伊藤(Johannes Itten)开始教授他后来广为人知的色彩理论课程。1921年,他将色盘上的色阶扩展到十二个,使之更加完善与科学。伊藤的色彩理论和教学实践在师生中影响颇大,包括约瑟夫·艾尔贝斯(Josef Albers)、莫霍利·纳吉( Lazlo Moholy-Nagy)、和君妲·史陶佐(Gunta Stolzl)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光色理论。而纳吉在1922年至1930年间完成的雕塑《光与空间调节器》(light-space modulator)是艺术史上很有分量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充分探索了光线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第一次使光成为雕塑本身研究的对象。
在这样的氛围下,包豪斯诞生了灯光艺术的先驱之一——德国人路德维克·赫希菲尔德-马克(Ludwig Hirschfeld-Mack)。马克于1919年进入魏玛包豪斯学习,师从乔纳斯·伊藤、保罗·克利和康定斯基,并在里昂·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的版画工作室学习,他所设计的彩盘陀螺可以明显看出与伊藤光色理论的师承关系,而马克最著名的作品当属1921年的《Farblichtmusiken》(coloured-light-music即色彩-灯光-音乐调节器)。设计这件仪器的初衷源自于艺术家希望捕捉到抽象艺术中造成视觉紧张感的“实际”动态。马克将彩色灯光、机械模版和自己编的乐曲相结合,通过仪器中的灯光将模版形状投射出去以便观察其运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作品还提供了一种把音乐转换为视觉形象的可能,从而被视作最早的多媒体艺术范例。
然而,就在赫希菲尔德-马克进入包豪斯的1919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年轻的托马斯·威尔弗雷德(Thomas Wilfred)经过长久的实验,终于完成了被其称之为“克莱夫卢克斯”(Clavilux来自拉丁语,意味Light played by Key)的色彩机器模型。有意思的是,威尔弗雷德和马克都有着音乐家的身份,在从事灯光艺术前,他是一名在巴黎小有名气的鲁特琴演奏家,而他父亲则运营着一家照相馆。对律动的喜好和特殊的家庭背景是其从事灯光艺术不可忽略的原因。早在1905年,他十六岁时就探索过这类色彩机器的雏形,也正是他最早用“lumia”一词来命名关于灯光的艺术表现形式。乍看去,早期“克莱夫卢克斯”的外形更像是一个大型纺织机,远不及马克的色彩机器来的精巧。但确切地说,威尔弗雷德色彩机器所投射出的灯光效果较之马克而言更纯粹、更漂亮、与后来灯光艺术家们的创造趣味也更加契合。这种机器允许个人营造和表现各种多形态的、流动的、缓慢变幻的灯光构成。以后,他还设计了一种形似电视机的灯光艺术盒,能持续数天甚至数月呈现出毫不相同的光色效果。威尔弗雷德的灯光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末。
来源:艺术中国-观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