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4-08-19 19:58
肖芳凯,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自由艺术家。他的园林系列作品,笔下的园林景观如梦如幻、表达了他幽微隐秘的诗意情怀。他将个人体验、文化传统及绘画性等元素交融迸发的焦点图式,园林堪称是人性与人文的重构。他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正象采访中他所说的,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文化生态,才真正有迹象出现一个新的境地,开始面对文化自生自主的东西,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节点上...
景物·園林卷:1313--30×90cm 布面油畫 2013年
艺术中国:你的古典园林系列朦胧的画风给人印象,这个题材和风格成型于什么时期?
肖芳凯:我在研究生阶段,有一天傍晚来到清华园散步,夜幕降临时正赶上一场小雨,所有亭台楼阁的细节都在逐渐消解掉,整个的边缘线都是模糊的,隐隐约约呈现出水墨式的意象,我觉得它又存在影像的特征,但是现实的场景和图像有着很大的差异,那种视觉差异很容易转化成一种见景入境的体验。因为有前期的一个阅读与实践经验,视野很快从一种自然情境进入到文化情境,从物理空间演变为心理空间。瞬间有种很妥帖的感受明晰起来,然后就在架上完整的延展开。而重新出发的尝试建立在一个新的逻辑起点上,并与我之前的一些探索研究获得了某种链接,这种链接轻松地对接了内心关于中国绘画的思想脉络,发生了碰撞,风格才由此开始形成,算是从思想到具体语言的过程实践。
艺术中国:你画面的构图具有多重复杂的方式,呈现一种幽深曲径的感受,你在构思作品时是从哪些角度展开?
肖芳凯:陈淳、徐渭在水墨领域的突破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涉及笔墨“表现”的把握以及语言、物象的关系给我一定的启发。我在置身园林景物之初,也有一个宏观叙事的惯性存在,但随之打破了这种模式,关注微观意识又强调文化语境,在慢慢的调试与景物之间的距离,物理的,也是心理的。我有时候也试图游离于游客和文人角色的假设之间,与景物产生不同互动,作一番转化。通过这种分析,最后把这种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来,随着构图开始进入我的视线,确定了视觉上的内容,会很感性的进入画面的情境中,逐步的将可能性变成可能。所以说我很多作品看上去很随意,似乎没有构图,但其实在作品中已有了一个完整的叙述。
来源:艺术中国-观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