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郎绍君:理解中国画(四)

  近30年来,对潘天寿的研究有很多成果。除潘氏本人著作如《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顾恺之》《潘天寿诗集注》《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编)《潘天寿论画笔录》(叶尚青记录整理)《潘天寿书画集》(全二集)之外,还有《潘天寿研究》(全二集),《潘天寿评传》(邓白)以及传记性著述、回忆性著述、浙江美院校史旁及潘天寿思想和艺术的著述等。本文结合阅读感受,联系相应的背景,试谈两个观念形态的问题:潘天寿对中国画的理解与呵护。这两个方面恰好构成“潘天寿与中国画”这个题目的基本内容。

  一、宏观把握,精微体认

  二、画史思考

  三、风格流派与个性认知

  四、画中诗

  “诗画同源”或“诗画一律”说,始于宋初,经苏轼等的阐发,成为中国画论的金科玉律。我曾把苏轼“画中诗”观念归纳为四点,一为审美标准相似(“天工与清新”);二为思维方式相似(“妙想实与诗同出”);三为描写物象略相似(“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四为意境相似(“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从评论、创作和欣赏各角度,都肯定诗画的一致性。而他强调这一致性的动机,是提倡用诗的审美标准论画,用诗的神机妙想构思画,用诗的摹写方式处理画面形象,最后要求从画中看出诗意。”简单说,苏轼“画中诗”所追求的,“是绘画的抒情性,绘画的诗的表现性。”[1]

  潘天寿认同“诗画同源”说,追求画中诗。这源于他对中国画的理解,也基于他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如何?张宗祥《潘天寿诗存序》说:“其古诗全似昌黎、玉川,其近体又参以倪鸿宝之笔。……倪诗棱峭险拔,意出人表,予极爱之。今读此集,何其相似之甚也。”袁行霈《潘天寿诗集注序》说:“大颐先生之诗,恐未可全以昌黎、玉川、鸿宝限之,其气势之汪洋恣肆,直逼太白,其句法之精严富赡,复归于子美,其声韵之奇崛铿锵,又不无乃师缶庐之意焉。至其得意之处,则非韓非卢,非李非杜,直是自家本色。宜乎大颐先生之诗,非独于画家中高标特立,于诗家中亦独树一帜也。”[2]

  潘天寿曾叙述他的学诗历程:“我早年的时候,最喜欢李白、李贺的诗。李白的诗不仅才气横溢,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好像是三神山中的神人,真是缥缈无边,难以形容。李贺的诗则僻涩幽怪,往往在至无理中而有至理,至险绝中不离乎人情。后来,渐渐觉得二李的诗非有特具的才情学养,是学习不到的。因此,转到杜、韓的一路。虽然如此,我仍觉才情功力太浅,而近时却又转到两宋了。”[3] 这里虽未提到卢玉川、倪元璐,但所说从二李到杜、韓,再到两宋诸家,遍习唐宋,转益多师,涉历之深,已经了然。作为有诗家功夫的画家,对诗画关系的体认,自不会止于泛泛之谈。

  潘天寿《诗与绘画的关系》一文,以突出诗与画的相通性为主旨。他不是不知道诗是诗,画是画,诗不受时空限制,画只是局限于一个瞬间的平面空间。但他还是坚持传统“诗画一律”说,强调二者相通联的一面。他说,诗的“格调、韵律、音节、气趣等等,与绘画上的风格、神情、气韵、节奏等等,两者完全相互而相同。”“诗句组织上的蜂腰、鹤膝、钉头、鼠尾等病名,与绘画用笔上的诸病名,也全无异样。”[4] “从古代到现代,成千成万的诗人所做的诗,无论翻开那一部诗集,大体总是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如谢康乐的‘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就是一幅很好的古装人物画。《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一幅很好的塞北草原风景画。《江南曲》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于戏莲叶北。’就是一幅很好的花鸟鱼虫画。……”[5]  潘氏的这些释说,与莱辛、钱钟书以理性论说‘诗画有别’相异,乃一种直觉把握,即对诗画通联性的领悟。这领悟源于他对中国诗画的熟悉,和他的诗画创作体验。在他看来,诗与画“所表现的都是客观事物的形象,体态的变化,以及美丽的色彩、韵致、情味等。它俩经过意识的思维,艺术的处理,用绘画形式和诗的组织而完成的。前者是用文字来表现,后者是用笔墨和颜色来表现罢了。”他在同一文章中,还谈到诗画与戏剧、音乐、雕刻,彼此也是相通的。事实上,这种相通性与它们的区别并存。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用“异质同构”来解释这种通联性,但它无疑是一种存在——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存在。

  历代画论与诗论,其基本概念如形、神、物、象、意、境、品、格、趣、韵、真、风骨、格调、境界,以及一些比喻形容词汇,都是一样或相近的。书画与诗歌的批评史也相互连带相互影响。如南北朝时,出现了顾恺之的“形神论”、宗炳的“以形媚道论”,谢赫的《画品》,诗界则出现了钟嵘的《诗品》,转借画论的“尚巧似”一类评说。到唐代,诗歌诗论高度成熟,王昌龄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说,司空图《诗品》提出二十四品说,沟通诗与哲学的关系,成为诗论经典;[6] 书画界则有李嗣真《后书品》、张怀瓘《画断》立“神、妙、能”三品说,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立“神、妙、能、逸”四品说。“品”“格”“境界”诸概念通用于书画与诗歌评论,此外还盛行以诗论画,出现了在诗坛与画坛都获得崇高声誉的王维。到宋代,诗画均承续唐人而极尽变化。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则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之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在他看来,从汉至唐,诗书画并行变化发展,而唐代臻其极。

 

  到了元明,诗界出现复古论,画界亦有相同趋向。明代中晚期,诗界出现了反对摹古、以“独抒性灵”说为核心、主张表现“本色”“真我”“童心”“情致”的新潮流,其代表人物即诗人、戏剧家兼书画家徐渭,思想家李贽,戏剧家汤显祖,以及“公安派”的袁氏三兄弟。总之,中国的诗论与画论,相互影响、渗透,其关联性,是历史的真实存在。画家们追求的“画中诗”,主要不是题诗于画,而是绘画本身的诗性。

  画的诗性,可以简释为写意抒情。 王昌龄说的情境高于物境,意境高于情境,是要求诗歌超越对物质对象的外在描写,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西方诗主要是史诗,即莱辛说的“朴素的诗”“古典的诗”;中国诗主要是抒情诗。史诗以叙事为主,抒情诗要在咏怀。文人画家重视写意抒情,这就和诗靠近了。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要求超越单纯对物的描绘,充分表现画家的内在世界。诗人兼画家王维,其“画中有诗”,所以苏轼给他以高度评价。

  历代中国绘画,最讲究诗意的是宋画。我在《苏轼与文人写意》一文中,曾结合苏诗所描述的宋代绘画,分析了它们的四种诗意形态,即“空间境界的诗意”“情趣的诗意”“隐喻的诗意”“生活情味的诗意”。这些“诗意”,都是追求绘画超越“物境”,追求进入升华了的精神境域。 宋元时期,山水画重视空间营造,花鸟画讲究情趣与隐喻,人物画靠近人世情态。明清绘画,突出笔墨形式,相对弱化了空间营造与隐喻形象,诗意追求逐渐被淡化。

  潘天寿的绘画,综合南宋山水、明清花鸟和近代金石大写意的传统,重视“空间境界诗意”“隐喻诗意”的营造,也重视笔墨意趣(包括指墨)的表现。就花鸟而言,他比吴昌硕、齐白石更重视空间境界,而相对弱于笔墨意趣(吴)和生活情趣(齐)。就山水而言,他不像黄宾虹那样视笔墨为最高目标,而是选择了视觉空间结构与笔墨意趣相对平衡的路线。对吴、齐而言,题诗于画主要是继承了明清传统,以诗补充画意;对潘而言,主要是继承了宋元传统,坚持以诗入画。说潘画是诗意的,并不过分。张、袁诸评家说其古诗似韓昌黎的“横空盘更语”,卢玉川的“奇险”、李贺的“僻涩幽怪”,其近体又参以倪鸿宝的“棱峭横肆”,总体上追求“阔大雄浑”。这与其画的“奇险而正”“沉雄博大”,不是很相似么?而他塑造的花鸟形象,如锐利挺拔的花草,奇拙雄怪的秃鹫,峻峻然独立的孤松,寒风里的鸲鹆, 阳光照耀下的晴荷,都带有一种超世俗的沉雄峻拔之气,一种“强其骨”的君子风,也能感受到其诗风对画风的渗透。易言之,就气格、风韵、品位而言,潘画即潘诗,两者真正作到了精神层面的“息息相通,融而为一。”[7]

  传统绘画超越世俗追求,植根于中国的思想传统。儒家的“仁智之乐”,佛家的“空”“境”追求,道家的“得道进技”“得意忘言”等等,都要求对世俗世界的超越,所不同的,是对非世俗之境即彼岸世界的解释相异罢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潘都有所接受,但这种接受是有选择的,也都融入了他的个性。潘氏在40-60年代重提诗画一律,强调诗画的关联性,针对的是绘画世俗性的趋向,以及对诗画关系的世俗性理解。20世纪中国的社会革命和思想潮流,是追取“现代化”,现代化即世俗化,借助科学技术推动物质生产,以满足人类愈来愈强烈的物欲,同时疏远了对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的追求。潘天寿重提“画中诗”,意在呼唤远去的“精神生活”[8]

  [1] 郎绍君《苏轼和文人写意》,《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集·美术卷》,第13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北京。

  [2] 见《潘天寿诗集注》第1、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杭州。

  [3] 潘天寿《诗与画的关系》,1961年9月,见《潘天寿谈艺录》第143页。

  [4] 《潘天寿谈艺录》第142页。

  [5] 潘天寿《诗与画的关系》《潘天寿谈艺录》第140-141页。

  [6] 参见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7] 《潘天寿诗存序》《潘天寿诗集注序》,第1、3页,均见《潘天寿诗集注》。

  [8] 郎绍君《陆俨少综论》《陆俨少全集》第一卷。浙江美术出版社。

作者:郎绍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