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30 10:11
《渔父图》
自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便成了清高孤洁、避世脱俗、啸傲江湖的智者、隐士的化身。魏晋时期,渔父多次出现于山水诗中,到唐宋时期渔父形象被固定下来,成了诗人、作家钟爱的对象。这个阶段,绘画中渔父形象也开始出现,张志和、荆浩、许道宁都绘有渔父图。渔父形象大量出现并形成一种风气是在元代。由于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并统治全中国的朝代,蒙古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大量文人都采取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渔父清高、避世、逍遥的人生为许多隐退文人所效仿,渔父形象成了文人、画家寄托情感的载体。诗、词、曲中渔父形象普遍流行,绘画领域,渔父更成为创作的风气,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盛子昭均有渔父图传世。这其中,吴镇对渔父最为情有独钟。
在吴镇的传世山水画中,渔父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数量,板式上有条幅、中堂、长卷,手法上有临摹、创作。理解吴镇的渔父形象,一是从图像学意义上,一是从吴镇留下的大量题画诗上。渔父形象在吴镇的渔父图中是吴镇所表达的核心所在,但吴镇并没有对其主人公作细致刻画,而是尽情地描绘了周边环境。吴镇的图式经营大体是近处土坡,远处低矮山峦,中间大部分是辽阔的水面。这种图式,吴镇是以湿笔为之的,有一种烟雨茫茫之感,从而使远处的山峦愈显遥远,中间水面愈显开阔,似乎带领观者进入一种凄静、孤寂、超尘脱俗的世界。吴镇巧妙地把渔父安排于水面一个较突出的位置,形象是模糊的,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深刻的。结合吴镇多幅渔父图像,我们仍能从模糊的渔父中发现,他们神态的丰富、动作的多样非一般画家所能同日而语。
研究题画诗,也是了解吴镇画中渔父形象的一把钥匙。吴镇山水画中,多数作品有题画诗,每首诗都是针对渔父而发的,细品每一首诗,我们发现,吴镇的渔父与元代某些文学作品和某些画家的渔父在形象的表现上是不同的。黄公望、王蒙绘画作品中的渔父是伤感的、消沉的,这是与黄、王的生活经历有关的。黄、王均数度入仕,每次又都是以受排挤而归隐,这样的经历,反映在渔父身上多几分伤感是自然的。而吴镇从未入仕,可能从未想过入仕,自然没有官场排挤之忧,似乎对渔父有一种天生的向往之情。吴镇的许多渔父诗中虽也略微透露出凄苦之情,但更多表现了渔父自在逍遥、甚至乐观的情怀,个别诗里还展现出一些生活情趣。“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洞庭湖隐图》)、“山突兀,月婵娟,一曲渔歌山月边”(临荆浩《渔父图》)、“渔童鼓觯忘西东,放歌荡漾芦花风”(《渔父图》),写出了渔父不图名利、与世无争、放怀高歌的乐观;“孤舟小,去无涯,哪个汀州不是家”、“酒瓶倒,岸花悬,抛却渔竿和月眠”,写出了渔父一身轻松、四海为家的逍遥。
吴镇山水画喜用湿墨,其实吴镇未尝不善用干墨,在吴镇传世的几十余幅墨竹中,几乎全是用干墨画的,之所以吴镇在山水画中多用湿墨,这与吴镇欲借山水画表达的境界有极大关系。北宋山水画家追求一种可游、可居之景,用笔用墨都服从于山水真实体感的表达;而元人则以山水为媒,追求一种有我之景,笔墨除用表现形体外,更是充作了情感流露的媒介。在元四家中吴镇、倪瓒均以画水著称,倪瓒喜用干墨,吴镇则喜用湿墨。倪瓒用干墨草草点染,创造了一种荒芜之境;吴镇则用湿墨,渲染出一种凄清、静穆之境。细观吴镇每一幅山水画,都给人以“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无论是山、树、水,还是船、渔父、房屋,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均如淋浴在水中,从而更使远方景物有千里之遥,营造一种凄清、幽旷、寂寥的艺术氛围。
来源:99艺术收藏-收藏指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