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汇 | 专题】张雷:我的灵感来自江心洲

2015-05-31 00:00

?

江心洲位于南京城西南长江之中,与繁华的城市有一江之隔,江水终日缓缓流动,褪去了城市的喧嚣繁华,逐渐显露出生活淳朴可爱的一面。岛上林阴的小径,成片的葡萄园,随处可见的鲜花,还有远处江面的夕阳和江中摇摇晃晃的小船,让人们卸下繁重的杂念,重新认识自然之美。对于到此一游的过客来说,这里像是一个不小心误入的桃花源,对于生活于此的艺术家张雷,这里是安放心灵和艺术的理想国。张雷从大三开始便住在这里,最初只是因为房租比较便宜,住的久了,这里竟成了他创作灵感的来源。“冬天的河边树,夏天的葡萄园,夜里林荫道,雨中的行路,甚至是梦里的高兴事”,无不让张雷心有所感,他从中随手撷取一二,以之入诗入画,自成一番风景。


《发光的桥与行者》纸本油彩 18cmX15cm 2014年


张雷的创作与岛上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的绘画几乎是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他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岛上破败的房子、夜桥、水边的枝丛,这些在别人眼里稀松平常的东西,总是能触动张雷的内心,甚至葡萄架下被丢弃的死猫,也让他对生死有所了悟,感慨道:“阴滋养着阳,死滋补着生,一只美丽的花树下面有一只死去的猫,一只野狗也是因为吃了我喂的骨头,尾巴才会向我欢快的摇。”


丰富的感受力还造就了他独特的笔触,画面中细细密密的线条依次排开,像刷子在人的心尖轻轻刷动,又饱含着生命的呼吸和节奏,这样的节奏从艺术家的内心自然生发,以缓缓流动的姿态,浸润观者的心灵。哪怕是以“盆”为主体的作品,也给人一种缓缓盘旋上升之感,以至于朋友看了误以为是一个飞行器,他便以《飞》为之命名。除了创作和看书,张雷一直在探寻“一个艺术家该如何生活”这样的命题,在他看来,一位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就是把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艺术诉说的是生活的事,是自己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的感悟,而生活也是艺术的生活。”他的生活也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注解。



《飞》 纸本油彩 18cmX15cm 2014年


I ART:当初为什么选择在江心洲生活?

张雷:大三的时候就住在江心洲,当时这里房租比较便宜,吸引了一大批学艺术的学生,后来留下的不多。从江心洲到城市只有一条江的宽度,坐船也比较方便,环境也很幽静,于是我就这么住了下来。现在,这里成了我创作的源泉,几位关系不错的艺术家朋友也在这里生活。


I ART:在江心洲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张雷:每天的生活很简单,在画室画画儿、也看看书,最近一直在读诗人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还把它推荐给好多艺术家朋友看。闲暇时,喜欢在江边的树林里逛逛,看看葡萄园和拆迁荒废的房屋,有时也去朋友那儿喝茶聊天,或者请朋友来我家吃饭。


I ART: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的什么?

张雷: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怎样生活,都似乎在不知不觉地为它准备,每个真实的生活都比那些虚假的、以艺术为号召的职业与艺术更为接近,它们炫耀一种近似的艺术,实际上却否定、损害艺术的存在。我们寂静而勇敢地生活在一处无情的现实中,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会更加坚定。


I ART:绘画中的线条似乎与时间的流动相呼应,灵感来源于何处?

张雷:灵感来自于冬天的河边树,夏天的葡萄园,夜里林荫道,雨中的行路,梦里的高兴事。在我看来,时间就是人对自然的参照,是树叶从发芽到落下,房子建好到破败,新被子成了旧被子。



《水边的枝丛》纸本油彩 18cmX15cm 2014年


I ART:你的作品故事性很强,常常关注一些被人抛弃或者遗留下来的东西,为何以它们入画?

张雷:因为经常看到所以会关注,经常关注才会有所表现,我天生对这种有余温的事物感兴趣,比如在夜里看到一只沙发,我就会觉得这上面曾经坐过很多人,留着人的气息和温度。


I ART:绘画是生活的记录,还是思绪的灵光一闪?

张雷:绘画作品是表现我所关注的生活事物,也有绘画和自然经验上的突发奇想。比如作品发光的土山头,其实就是拆迁建房时的渣土堆,可对于开发的人来说,这就是金子,所以我就画了夜里发光的渣土堆,也算是灵光一闪的生活记录。


I ART:能不能谈谈故事性和抽象性的关系?

张雷:故事应该是很具体的东西,抽象有时正好能补充这种细微具体的东西。抽象是事物的精华,从绘画来说,抽象应该是更像,像到骨子里或者像到血液里。故事所要传达的是结果,它需要细微入微的观察,更需要时间的积累,而抽象是表达方法,是人在面对某一具体意象时的综合感受,所以需要我们抽离一些不必要的,从而让作品把当时的感受更为集中的表现出来。


I ART:孤独给予人独立思考的空间,你的作品是否也有孤独的气质?

张雷:古人的观念是思想所致,我不喜欢去批判,也没有加入过多的主观情绪,主要是通过作品去呈现真实,我自己的状态并不孤独,更多的是体会到事物的独立本质,而岛上的废墟和周围环境所散发的荒芜神秘的气息,让我很感兴趣。



《粘》 纸本油彩 18cmX15cm 2014年


I ART:作品中的线条很特别,是用了什么手法?

张雷:创作过程是先用油墨画在铜板上,再用铜版机压印到纸上。这种技法来源于西方,戈雅、德加等艺术大家都曾利用此种技法创作,特别是德加,他利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作品多达一两百幅,目前在国内,中央美术学院的李晓林老师自成一格。虽然技法相同,但作品面貌千差万别,我选用这种技法,是觉得它比布面和纸上的更为敏感,刚开始特别沉迷于这种笔痕,但现在会有意的加以控制,变得更为理性,所以笔触会相对减少。线条感不是因为技法,而是表现上的需要,因为用墨汁画相对容易些,希望这一技法能在中国发扬光大,一百年之后,它也会成为中国的传统。


I ART:从毕业到现在,创作上有没有什么变化,对于未来有什么规划?

张雷:创作上从之前对场景的记录,到现在直觉的呈现,希望还能在这里多生活和创作几年,做好现在手头的作品,其他不奢求。(采访/撰文:王晓睿)



来源:798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