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馆藏 | 云南省博物馆藏 樊圻《山水图》

2015-07-29 00:00

  □王青

  樊圻,字会公,更字洽公,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他与龚贤、高岑、吴宏、叶欣、胡慥、谢荪、邹喆并称为“金陵八家”。所谓的“金陵画派”,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画派,只是一个志趣相投的画家小圈子。这一画家群体大都是在政治上不同意当权派的人,对明朝怀有追思之情。他们避世隐居,以书画为生,以诗画自娱。在清初画坛中,他们是独立于“四王”正统画派之外的一个创作群体。他们的画法主要继承了五代、两宋时期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他们的艺术创作不受摹古之风的影响,能从生活经历和自然环境中得到启示,作品的写实性较强,风格各有所异,其中尤以龚贤和樊圻的绘画风格得世人效仿较多。在“金陵八家”中,樊圻的艺术造诣仅次于龚贤,他的传世作品也多于其他几位画家。

  樊圻以山水画创作为主,师法董源、巨然及刘松年、赵孟頫等人,兼作花卉、人物。他的山水画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种风格:一是带有青绿山水意味的风格,二是粗简的水墨山水风格。他的作品用笔工整,皴法细密,风格劲秀清雅,处处散发着自然的气息。若认为龚贤的山水能得自然神韵的话,那么樊圻的作品则是写尽自然之风韵,更具自然之气。同时代的王铎曾经在樊圻的一幅小景山水中题道:“洽公吾不知为谁。此幅全摹赵松雪、赵大年,穆然恬静,若厚德醇儒,敦庞湛凝,无忒无(兆)。灯下睇观,觉小雷、大雷、紫溪、白岳一段,忽移于尺幅间矣。”通过作品创作的年代以及王铎的题跋可知,樊圻青年时期便已经在师法古人上有自己的想法。

  樊圻的《山水图》为纸本设色,纵18.3厘米、横13.6厘米,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画面右下角钤有“樊”字白文方印、“圻”字朱文方印。此图属樊圻的山水小景,描绘了悬崖峭壁间的盘曲山道、狭窄的湖面和峰顶郁茂的林木,取景奇险秀雅,用笔工整细致,独具“穆然恬静”的格调。此画的构图条理分明,前后三段的景深(前景是蜿蜒的山路与侧面直立的山石,中景是湖水,远景是群山)与近大远小的处理布局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前景中,疏落的墨点表现出稀疏分布的草木。画家加重了对山石的刻画,无数短笔层层皴叠,以现石形。山石皴法以小斧劈皴为主,呈垂直线型,并加以水墨渲染,皴法细碎而干净利落。山体轮廓以“粗笔”为主,且有粗与细、断与续的变化,有“粗山”的特点,给人以雄壮、古朴之感。浓淡变化的墨色凸显出山石之华美。画中对山石光影的刻画也十分细腻。对山石的皴染,画家摒弃了以浓墨进行表现的手法,而以淡墨为主。在灰色调的勾画下,画面的各个层次显得尤为细润。中景中,山涧树丛旁的湖面上漂荡着一叶方舟,两个文人似相对而坐,又似仰望远山,传递出一种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情感。与前景的细腻刻画相比,人物的刻画显得过于简单,但却使得画面形成了繁简的对比,丰富了绘画语言。远景中,山川逐渐缩小的体积更利于凸显出与近景相距的遥远。淡墨与淡彩相织的渲染彰显了群山的巍峨,朦胧了观者远望的视线。此画设色虽取法青绿山水,但仍以墨色为主。远山以青色淡染,画面中心位置的山石采用淡墨分染。画家用墨色浓淡的变化来体现山体的走势,如靠近湖面之处的墨色较深,往上则越来越浅。墨色的不同也拉伸了画面设色的层次。

  从这幅画中不难看出董源、巨然对樊圻绘画风格的影响。曾有宋代评论家称赞董源、巨然山水风格之平淡,而这种平淡不可能是刻意追求的。樊圻绘画中的这种恬淡与深远正是对董、巨风格的自我解读和升华。与其他同时代的画家不同,樊圻认为师法古人是为独创所做的一种储备。他也最终使自己的绘画语言具有了独特的面貌。

  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来源:中国书画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