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7-05 11:19
当下青年艺术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聚焦的话题,一定程度上,它代表着未来艺术的面貌和文化的活力。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其中,并改观着艺术生态发展不均衡,以及青年艺术过早市场化的现状。在这种概括总结以及不断修正的过程中,青年艺术的发展及调节机制正在孕育而生。
从机构出发,不同属性的机构对于青年艺术的扶持或者培养有着自身的出发点和目的。包括美术馆、非营利性机构为主导的注重学术研究和支持的机构,他们专注于选拔青年艺术家及激活青年艺术生态,在尽量广的范围内关注到更多的新锐艺术家,以此来完成机构学术系统的建立并在长远发展中形成自身的话语权。而一些带有营利为目的的画廊或文化公司注重培养和支持青年艺术家,观望和期待青年艺术市场带来的商业回报。这其中没有优劣之分,而只有长远和短浅之分。以商业为目的的机构参与青年艺术市场培养,如果只考虑眼前收益,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注重长远的发展,做培育市场的工作,就将使得青年艺术过早市场化,浮现出诸多的低端问题。但总体而言,越来越多的不同属性的机构加入进来,共建了一个新的青年艺术培养生态,青年艺术的生长环境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枝叶繁茂,加上中国地缘辽阔,城市发展的差异、社会结构的复杂、资本来源的多元化,使得青年艺术的生态系统雏形,以及相互之间的分工和职能逐渐清晰化,围绕青年艺术的发展机制也逐渐被催生。
这种机制就是一个艺术世界,其中艺术教育机构、美术馆、画廊,文化公司,非营利空间,政府,媒体传播,批评家、策展人,甚至拍卖行等都在这个艺术世界中对青年艺术的发展提供长远的支持和建设。因为这个“世界”搭建的时间还不算长,十多年的历程中,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严重不均衡,以及对于原创性不够重视、版权意识又相对薄弱等发展中问题,跟风、抄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面对这些问题,如何修正,并站在更高和更长远的视野下探讨中国青年艺术发展的现状,成绩以及问题,从而来梳理关于发展及其背后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回溯青年艺术发展的近十年历史,通过不同的青年艺术家项目,中国青年艺术的生态逐步被改善。举一个特别的例子,2006年,今日美术馆就开始关注全国范围内艺术院校毕业生的作品创作,并策划了持续了十年的大学生提名展。当时,互联网的传播并没有达到今天的效率,所以作品的征集仍需要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到各个地方院校进行动员及宣讲。第一届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艺术展在2006年一举成名,那时候很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展还不成熟,到2015年,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到的作品达到七千余件。不得不承认,十年间,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院校的扩招,院校美术馆的建设及投入,每个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展都已初具规模,并且成为专业策展人、艺术市场、青年艺术家都必须关注的展览。因此,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提名展,在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多重选择下,走到第十年就暂时划上了一个分号。
当更多处于艺术世界和机制中的个体和机构开始关注各大院校毕业生展览时,艺术教育和学院体制的一些局限性也一同反映出来。国内艺术院校的艺术生是按照学科系统来做的培养,他们的作品反映出专业的素质,但作品是否真正地关注社会、关注当下的文化的发展,或者更好地反观时代的发展,并且呈现很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个问题等同于名牌艺术院校毕业是否是优秀的青年艺术家?答案是不确定的,但艺术机制的调节作用体现在我们如何激发潜力,期待华丽的蜕变。2010年,今日美术馆策划了“关注未来英才”项目。将关注点聚焦于30岁以内的青年艺术家,希望激励他们更早地成为有代表性的新锐艺术家,完成这种转型,并为获奖艺术家提供海外驻留的机会,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项目持续的四年内,在专业领域产生很大影响,项目关注并挖掘青年艺术的精英,或者说是致力于青年艺术“家”的推荐。同类型的青年艺术家展及奖项还包括,由上海外滩美术馆两年举办一届的“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专注于推广大中华区与东南亚地区的新锐当代艺术家;以及“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艺术8作为一家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的公益平台,也将获奖艺术家送到巴黎国参与驻地创作。同性质的奖项也越来越多,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奖项都成功地引进了赞助商对项目的大力支持。对非营利性质的机构而言,如何持续地坚持学术追求,以及扩大社会资金对于项目的持续支持,也成为保障项目常青的关键因素。
由于中国地缘辽阔,城市的发展并不均衡,专业的艺术家及资源持续向大城市聚集,又加剧着中心与边远地区发展之间的差距:大城市青年艺术具备了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反过来,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青年艺术家的坚持都成为奢侈品。针对这种不均衡的艺术发展,如何策划或主张我们更真实地掌握青年艺术生态的现状,如何关注他们的发展,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组织了“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提名展”,这个展览在最大的范围内对青年艺术生态做了田野式考察,特别是青年艺术家在当下语境中的生产方式。与这种普查式的工作相反,又有大量的艺术家通过特别策划,或者“去城市”的行动,走向了中国更辽阔的土地,进行实地调研和文化生态考察,并以此进行艺术创作。《海拔——1947》是艺术家普耘2015年创作的一件作品,他在云南小马塘村,也是他自己出生的地方,划出一条贯穿全村的白线,是当地海拔高度1947米。这件具有参与性和公共性的作品,以非常朴素的方式揭示着这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生存境遇,以及朴实的人。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以成都、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为核心,其艺术机构所策划的艺术家驻地和生态考察项目,越来越大范围地辐射到东南及西南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极力改观全国范围内发展不均衡的状态,特别像成都麓湖A4美术馆、广州时代美术馆所策划的展览和项目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活力。
青年艺术发展的不均衡,还可以理解为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如果一味追求市场效应,青年艺术的生态建设又将成为一个难题。基于这一现实,今日美术馆也做了很多方向的尝试,去激活青年艺术的主体性及他们所具备的价值,而不只依据市场做判断,同时直接回应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问题。比如“王式廓奖——今日中国当代艺术提名展”聚焦30岁到45岁之间的青年艺术家,因为他们很多人的处境很艰难,他们一方面需要突破已经成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围,一方面又要预防被更加年轻的艺术家所赶超,他们的机会并不多,但仍在坚持当代艺术的实践,他们坚定的艺术信念,以及作品中能感知的时间积淀,成为我们所关注和推崇的价值。以此,通过展览塑造出一个时代中潜行的青年艺术家群像。与此同时,我们鼓励青年艺术与大众及当代文化产生互动,2014年,今日美术馆策划的“七天项目”邀请青年艺术家厉槟源使用今日美术馆最大的展厅做了一个创想——项目的名称叫做“谁的梦?”,艺术家就邀请公众在展览开放的七天内来美术馆做梦。公众来到美术馆之后,既看不到常规展览的艺术作品,在空荡荡的主厅里,他们可以席地而坐,可以躺在展厅里仰望天花板,然后放空自己,开始以参与的方式跟艺术家进行对话。我们深信中国大众的美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些乌托邦理想的支持,同时也需要青年艺术家承担己任,在不同的项目或者作品中展现与时代对话的价值,与公众的互动。今日美术馆已经持续六年的项目“找朋友——青年雕塑艺术家项目”,也仅源于这一初心,我们将美术馆的公共橱窗支持给艺术家进行创作,关注他们对于空间的改造能力和创造力,并且希望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实践,去启发艺术家未来的创作。目前已经有七十多位艺术家参与到该项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政府在文化方向的资金也已经起到对于青年艺术支持和发展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机制和调控在不断地激活和改善不均衡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发展的眼光,中国的特殊国情给青年艺术发展提供的多重语境及多元资源,将更加迅速地改善中国青年艺术的生态。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晏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