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瓷器收藏,有人喜欢宋瓷,有人喜欢明瓷,也有人喜欢清代瓷器。近年来高古瓷,也就是宋瓷开始热度大升,究其原因,跟前几年明清官窑,特别是清三代官窑炒作得特别厉害,价位奇高有关系。资深藏家认为,连嘉庆道光的东西都以百万计价了,雍正乾隆动不动上千万,我还不如花钱买宋瓷。在民国时期,一件宋瓷的价格可以买一堆晚清官窑了。而现在价格已经倒挂。宋瓷明显是收藏投资的价值洼地。
而粉彩瓷器是继元青花瓷器知名度已经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瓷器品种,代表了清代瓷器巅峰品类之一,粉彩瓷器创烧于康熙晚期,是在五彩基础发展起来的瓷器,明代之前是没有粉彩瓷器的。粉彩瓷器属于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
粉彩瓷器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粉彩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粉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
老陈收藏十多年,开始也是什么都收的。不过近年来,很少再接触清代瓷器。原因一是可以收藏的精品太少,价位太高,二是景德镇仿古高仿瓷杀伤力太大,什么清代官窑,多精的东西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很多人即使想收藏瓷器也怕吃药,防不胜防,只有了解清代瓷器的烧造工艺、时代特征才能更好的鉴别瓷器,去伪存真。
最近有很多藏友问到老陈,说在现当前的局势之下有什么方法是可以针对粉彩做出有效的鉴定的,自身老陈我是一位业内资深古玩经纪人,家族世代收藏可追溯至清代,专修考古专业。经常穿梭于各大拍卖行和博物馆,曾亲自策划过许多大型拍卖活动。目前老陈任职于香港福羲国际拍卖行,负责于市场藏品征集一职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公司进行参拍,可与福羲拍卖陈经理洽谈壹捌伍,伍玖贰叁,贰贰壹捌没有任何前期费用非诚勿扰由于本身对瓷器的喜爱,老陈曾与业界多位教授实践探讨过关于粉彩鉴定的问题,特作此文,下面老陈分享几点自身常用的一些鉴定技巧,如看完有收获,可点击关注或转发让更多人不再迷路。
现代仿制的雍正粉彩盘、碗在市场上比较多见,其特点是胎体过于轻薄,地釉近乎粉白光亮,也有亮青者,有的纹饰绘画精细,器底青花书写“大清雍正年制”款。整体看具有一定的雍正官窑粉彩风格,但仔细观察仿制水平还不能真正达标,而且纹饰过于精细,反映出现代绘画的气息,缺乏200多年的文化积淀。仿制品的青花款字体乍看与传世品一样,但仔细观察则笔划无力、松散,尤其是青花色调不沉着。
更要引起注意的是,仿制者为了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也采取一些补救的办法,就是在器物上作旧。作旧的方法不一,有的用磨大理石的极细的砂纸打磨,也有的用某种酸将器物腐蚀后再用皮带磨。另外传世品有“蛤蜊光”,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或釉面由于长期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现代仿制者为了表现此种现象,将器物浸泡在高锰酸钾溶液中,但是这样制作出的“蛤蜊光”与传世品的还是不一样。另外,新仿制的雍正粉彩器也有色彩较厚的,这类器物多数彩面上无光泽,给人以很旧的感觉。仔细观察,彩面是经过打磨的,打磨后还在纹饰线的周围淡淡地涂些黑灰色的东西,模仿出经年使用的痕迹。
还有现在社会上出现许多仿制的乾隆官窑粉彩,与传世品相比,水平相差甚远。仿制的品种多样,见到的有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鹌鹑天球瓶、黄地粉彩缠枝花卉碗,各种色地的粉彩缠枝花卉瓶、花觚以及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紫地粉彩爵杯,也有仿其他工艺品的,如仿铜器、仿唐代银壶等等。众多仿品中有粗细之分。粉彩九桃天球瓶可谓高仿品,造型、色彩、纹饰都已达到逼真的地步,非常精美,是一件可收藏的现代珍品。与传世品相比,主要缺点显得过于漂亮。
其他仿品中有的显然颇费工时,如转心瓶、交泰瓶、爵杯,但与传世品相比差距很大,显得板滞粗糙。综合起来,现代仿品的缺陷有以下几点:
一、造型的整体结构比例不谐调,虽然高度或口径与书本上的尺寸相同,但器物腹部的弧度不准,不是扩大就是缩小。
二、胎体有的过于轻薄,也有的过于厚重。
三、作旧痕迹突出,如未作旧又很光亮。还有的为了表现是旧物,在器物底或罐的口边涂抹一些灰褐色的泥巴。
四、器物口部和足内的松石绿釉,有的过于浅淡,有的过于浓艳。浅淡者釉薄光亮宛如浅湖色釉,浓艳者釉厚开细小纹片,釉面呈波浪釉状。这些现象与传世品的特点相比差距较大。更别出心裁的是,一些牟利者自造出一些乾隆款的彩瓷迷惑人们。在几次鉴定会上都出现诸如银灰色地雕花开光大碗、大罐,开光内彩绘山水人物,器底雕刻篆体“大清乾隆年制”款,让人感觉仿佛是乾隆的银彩器,实际不然,这种器物胎体厚重,工艺粗糙,纹饰绘画水平也很低。类似低劣的仿品实在是举不胜举。
10多年来,国内收藏爱好者大幅增加。琳琅满目的古瓷尤为藏家所钟情。于是古瓷器仿品也逐渐增加。一些收藏新手盲目入市,购买大批仿品还沾沾自喜。他们往往粗读几本古玩方面的书籍,浅尝辄止,并未把握辨伪识真的真谛,投资收藏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按图索骥”,不在仿品变化时“与时俱进”,结果留下沉痛的教训。由于科技的发展,窑温控制更容易,釉料成分及发色机理已为人们掌握,仿品在胎和釉彩上已仿得很逼真。如仿光绪瓷品的带紫色青花,仿嘉庆瓷品淡雅清丽的青花。款识用照相或扫描制作更是难以鉴别。至于造型,仿得也无话可说,不过凡事百密必有一疏,鉴别古瓷器仿品,可借用鉴别古画常用的一句话:如果九处像真,只一处不合,就是假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