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纯文学杂志应该集体反思

 
                                                                    作者 :孔繁明
    现在有关文学的那么多排行榜基本是属于八卦雷人型,只能给人增添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自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最小说》和《收获》虽然还算同在一个叫文学的圈子里,其实却是各走各的道,一直相安无事的,而前段时间却有一类八卦评选把它们扯在了一起,还给它们排了一下座次,于是有的人就兴奋:不得了啦,巴金落到郭敬明的后面了!这又怎么可以呢?准确的说应该是老牌文学杂志《收获》在某八卦排行榜上排在了小年轻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的后面,但有的人偏偏要把巴老请出来制造一下效应,以示人心不古神圣不在。不错,巴金曾经主编过《收获》,但并不表示他老人家主编过的杂志在他卸任100年后还应该是优秀的,文学杂志莫非也要论血统?这样的话语逻辑在今天分明就是太荒唐的了。

    不过现在的所谓纯文学杂志倒是需要应该集体反思的。现如今存活下来的纯文学杂志大都有过各自辉煌的历史,但它们现在的衰败也是不争的事实,以我为例,除了几本选刊类小说、杂文杂志,别的文学杂志我是很少读了,原因也很简单,偶尔翻翻,却发现它们没有什么吸引我去读的好文章。纯文学杂志的衰败大概在先锋文学热闹的时候就埋下了危机,因为那时的所谓先锋文学大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模仿之作,在文学圈是时髦,在普通读者是无趣,纯文学因为赶先锋的时髦而疏离了读者,大伤了自家的元气。

    很快的,时代就不同了,网络和电视成了强势媒体,娱乐与媚俗成了许多媒体吸引看客眼球,心照不宣的金科玉律,纯文学杂志再想拉回它的读者实在是太难了。而另一方面,现在的纯文学杂志确实没有多少好的作品出来,文学作品质量的集体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列举出不少:在稿件的选择上近亲繁殖,始终难以改变的卖方市场心态,创作主题的言不由衷,以精英文化自居不顾大众的关注热点,文学观念滞后于时代,作家偏重于长篇文学和个人著作的写作,等等。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有些很受欢迎的作家在成名之前并没有在那些纯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什么文章,不知道当初是作者看不上杂志还是杂志看不上作者。

    其实当下的纯文学杂志如果不思改革或者不思进取,大多数早就应该关门大吉了的。这么多平庸的纯文学杂志苟延残喘着,对文学的发展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阻碍。如果能有几份关注现实、引领精神、温暖与感动人心的优秀的纯文学杂志,也就不会让人失望了。

作者:孔繁明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