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房散记

书房散记 

更多时候,我情愿把数十平方的小画室称作“书房”。里面摆放的不仅仅是笔墨纸砚,还有许多古今经典名著、隽永美文、古旧玩物。暇余,躲进小“书房”里,读书写作竟占取了大部分时间。室小天地大。因为有书,便可纵古达今,极目四海。故书房亦美名为“海阔轩”。这本画册所刊录的碎文闲画,亦是近年来的点滴思考与追忆。有时,习画如同写作一般,可以将往日情怀作形象的定格,亦是乐事一桩! 

出画集,其目的是向同道向师友坦露自己近年对艺术思考、实践、探索的阶段性小结。故而,能听到中肯的肯定或否定意见,对于日后的从艺之路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坚持或修正作用。但不少人碍于情面,不敢直言内心的看法。联想起在美院进修时,经常能看出问题、提出意见的老师特受同学们欢迎,时常说“不错!不错!”的老师却学不到东西。有时,中肯的批评其实是一种爱护,是一种帮助也! 

习画不能光有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有想法。技法要苦练,想法要多思。技法是衣裳,想法是灵魂。 

数年前,余曾在一墨竹画中题曰:“写竹应‘胸有成竹’,下笔应‘无竹’。”要做到“胸有成竹”并不难,要达到“下笔无竹”境界却非易事。“无竹”实则是对物象的高度感悟与提炼,继而转化为一种心迹的表露,一种意象的符号,而非简单的描绘物象。 

习画过程是一种不断吸纳与不断排斥的消解过程。吸纳是丰富素养,开阔视野;排斥则是过滤共性、积淀个性,回归本性。 

有时脑子里想得多,下笔却是另一回事。有时看别人的画,缺点一清二楚,到自己画时却糊里糊涂。“艺术”始终有很大的“术”的成份。“术”从何而来?多思苦练也!眼高亦要手高才行。手高才能无碍表达的畅通。手心合一才能画由心出,心由笔下! 

平面构成观念的引入无疑为规范森严的传统绘画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平面构成的均衡、突异、聚散等构图原理使方寸之间物象的组合构成生发出无限的可能,形成了许多新的视觉活力。但同时过分强调构成的新异,往往又会显得过于刻意与造作,失却艺术率真的本性。两者之间如何调和,如何在不失物理画趣的同时寻找新的视觉突破,实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课题。 

笔者在广州美院国画系高研班进修时曾随周彦生、方楚雄两位导师外出写生。周老师已是年过60之人,而且早以“牡丹”闻名全国,画过牡丹无数。但他一到洛阳,便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牡丹。每看到硕大、造型优美的牡丹总会情不自禁地高声叫道:“真漂亮啊!”。每天早上6时多便催促我们起床前往公园写生。很多时候,中午连宾馆也不回,和我们一起啃面包。他那高大的身躯蹲坐在小板凳上,在烈日下一画便是数小时。下午6时接近黄昏时仍兴致勃勃舍不得离开,那劲头、那热情比我们年轻人还足。

方老师同样是一位在全国画坛都颇有影响的著名画家,早已功成名就了。但他同样对写生的热情丝毫未减。每天一大早总是催着我们前往写生目的地。尽管他的腰椎不舒服,但还是经常一画便是数小时。看到好的素材总会说:“哗!真好!真好!”一听我们说某处有造型奇特的花果,总会急切地打听:“在哪里?在哪里?”

周老师、方老师都是在画艺上造诣很高的当代名家名师,他们的作品获奖无数,并且都是书画市场上备受追捧的“一线股”。难得的是,他们在大自然精彩素材面前,所流露出的真情的激动,那不为外事干扰,全心投入的写生、创作劲头。对比之下,我们这些年轻学子真是自叹不如。时下画坛,日渐升温的书画收藏热潮搅得不少画家们难以平静下来。多如牛毛的“名家”四处冒将出来,不少人热衷讲“包装”、论“衔头”,四处活动,四处挥毫,留下废纸一堆堆。画艺上学到一招半式便到处卖弄,时间与精力多花在对名利的追逐上,真正投入到对物理画论的观察与研究则少之又少,这样又怎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呢?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前辈老师精湛的画技,更要学习他们对艺术永远探索钻研的精神! 

业界不少人讨论某人画价升值潜力时,都说“人脉”很重要。我却始终弄不明白,“人脉”与“潜力”有何相干。艺术是纯自我心性的表达,“人脉”是旁人之事,与“我”何干。不少人在“人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绘画上却十年止步不前,“人脉”再好,亦与“艺术”无关! 

提起书画市场,画友们常常发出感叹:“现在是懂行的看画,外行的买画”。言下之意是买画的藏家其实不太懂行。然而,就我所接触而言,前几年艺术市场热潮过后,不少藏家经过市场的历练与洗礼,已逐渐变得理性与成熟,不少平庸的作品(那怕是名家作品),藏家们只看一眼,就会发出:“作品雷同太多、个性不强、墨色不好、构图平淡、简单粗糙、应酬货……”等等专业评判术语,眼光与品位日愈提高。现在反倒是不少画家陶醉于烂熟于胸的一招半式,年复一年地复制着千篇一律的“艺术品”,乐在其中,浑然不觉,不思进取与创造。如此下去,火热的书画市场终将会淘汰一大批平庸的画家。届时就不要再去埋怨别人“不懂行”了。 

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制造矛盾而又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方与圆、倚与正、聚与散、干与润、浓与淡、黑与白、素与艳......。画面上不去制造矛盾则显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不去化解矛盾则纰漏百出。好的创作应是矛与盾的和谐统一,滴水不漏,大道无痕,大音希声,着意而不刻意。

矛盾,习画之难在于此,作品的魅力亦在于此。

 

张铁威 

2007年10月于羊城珠江南岸海阔轩

作者:tiewei2009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