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漫谈中国现当代美术批评家特殊身份
刘军平
批评家是“感觉明锐的人”(栗宪庭)或“明锐的直觉”(文杜里),使得每个时代的批评家处于每个时代艺术最前沿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艺术批评也是创作或作品,对作品不能深入理解的批评会成为乌托邦,所以,艺术批评需要把握艺术发展的新动向并作出判断。批评家的身份以及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这样来说,使得批评家兼艺术家的事实也成为一个极具探讨意义的问题。
我经常听到许多艺术家抱怨:“许多批评家给我写的文章没理解我的意思,理论讲了上万字,文中关于我的作品一点儿都没提到,连一句话也没说,以后我们的文章由艺术家自己来写。”站在艺术家的身份来看,一些艺术家对理论的研究和兴趣不大,他们也不去关注和钻研这些深不可测的批评理论,某些艺术家也的确缺乏从理论层面阐释鉴赏这些作品,他们只需要听到和他们自己作品紧密相关的批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艺术家就喜欢听取批评与艺术家兼顾人的理论文字,因为这些文字常常围绕这作品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背后是作者对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技法原则的了解,这样的文字虽然未能如许多美学家一样从理念的高度去阐释写作,但是避免了走向空洞和盲目。相反,常常听到许多批评家抱怨,“许多艺术家只凭着感觉去创作,根本不关心当前艺术理论的前沿发展情况,甚至一些艺术家直接走向技术的牛角尖,这些艺术家的‘刀磨的再锋利也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从批评家来看,他们关注的是理论的阐释与思辨,即使面对作品他们的思维框架也习惯从这些理性思维方面理解,加上许多批评家对作品的创作时间经验及技法未能深入了解,出现这样的批评文章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样就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美术批评的目的是为读者与作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美术批评主要在艺术家与社会大众间起到沟通、调节与引导的作用。一般的社会大众由于不了解一些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有些艺术家也不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构思与思想。在种环境下,批评家通过全面的分析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与思想特征就可以更好的让观众了解艺术家的作品。艺术批评也是情与理的融合,是感性基础的理性升华,但它更强调理智的分析和冷静客观的评价、判断,要求批评者尽量去除个人的兴趣,而公正无私的进行评论。如德国在18世纪著名的美术批评家——温克尔曼(他同时也是美术史家与画家)。在细致考察了希腊艺术以后,就较为客观的总结出古代希腊艺术具有“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这一独特的风格特征,是大众能更好地理解希腊艺术的特点,从他个人来看并没有去迎合艺术家,起到了美术批评与美术研究的真正功效。历史上这样的案列有很多,我们不拿古代美术史上达芬奇、郭熙、王维等人做比方,就以进一步细化下的我国现当代做个考察就能发现有许多在艺术批评与创作的兼顾的代表人物。我们翻阅中国现代美术批评文献,林风眠、徐悲鸿、王朝闻、洪毅然都是这里面的佼佼者;到了当代,卢辅圣、栗宪庭、王璜生、岛子、陈传席等人也极具代表性。
在一定程度来看,我们可以说这些人是艺术家,也可以说这些人是批评家,在学理高度下艺术批评与创作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可以说,美术批评是创作,创作在通过有意味形式呈现时也是批评。但是,按照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者们的看法,认为艺术史(文献说明事实,无需价值判断)、艺术批评(符合美感要求的判断)与美学(艺术界说的体系化)三者分立,艺术批评与艺术史分立的思考也体现于康德确立的现代性原则,他将“审美”作为了独立的活动领域。到了18世纪末,科学、道德、艺术已被体制化与区分化,也就是说,真理、正义和趣味问题各自独立起来并处于各自独立的有效层面,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中认为认知、伦理与审美判断有效分化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因素。乔治•莱布从批评的过程道出了批评是由“从主体经由客体再回到主体”的三个阶段完成的。但是,文杜里从另一方面坚持康德的现代性原则:任何脱离直觉的概念都是空洞的、任何脱离概念的直觉都是盲目的,艺术批评始终与作品密切联系起来。作品与批评之间有着互通关系,艺术思想是链接批评与创作的纽带,因为批评要下判断传达思想,艺术作品虽然形式多样,最终也要传达思想感情,从这方面来看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的理论化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艺术创作的氛围受艺术批评、美术馆、策展人的影响越来越频繁,尽管批评家的身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批评家的身份虽然不对具体的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起直接的作用,但是他们却能通过对艺术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思考,比如说艺术的本质、艺术家的地位、艺术史的发展规律;艺术与社会、宗教、政治等的关系等等,来直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批评家的批评方法、艺术史家的史学观、艺术世界中作品的传播方式、艺术世界中的惯例和制度,并通过它们间接影响艺术接受的潮流与趋向。但是,好的批评不能为了艺术批评而批评,最终还要回到作品及艺术作品的接受者的方面,我们的批评家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尽量来了解艺术创作,就连朱光潜也在说“不懂一艺莫谈美”,所以,美术批评需要更多创作和批评兼顾的人员介入,这样会给美术批评界带来接地气的一股明朗之风。
(此文章表在2015年4期《艺术市场》)
作者:刘军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