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吴楚宴日记:论“河东-河西”的艺术界等
2014年6月30日星期一 论“河东-河西”的艺术界
最近有一些声音很有意思。说“Y”玩够了,它们都玩有三十年了,现在,“X”上台的时刻也该到了,甚至有人在说——“X”上台时刻已经到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说法很有血剑恩仇之味道。这样的声音现已经传遍我中华大地,艺术领域亦是无法避免。
殊不知Y到X之间还有很多东西,或是说,它们之间还有一段奇异的距离。亦或是,自己执着的不过是坚实的“这一点”,两头其实仍旧是虚得慌的。
曾经有那么一天,有人告诉我们,“那才是艺术!”于是,我们都相信了——那就是艺术。为此,我们严重摧毁了“那艺术”以外的、之前的或是断掉之后的不能再称之为“艺术”的所有事物,并在最大程度上自我摧毁“那艺术”之外的所有的意志或理念。三十年后的今天,又有人站出来了,他们说“那不再是艺术!”他们喊声和过去并无本质区别,表情还是那样的严肃,动作还是那样的夸张。
人们发出这样声音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我仔细看了部分发声人所发表的资料,发现那样的声音其实很虚。它们只是怨气里再出来的另一种声音。他们否认了所谓的保守者,他们以为仅凭借几句口号就可以保证自己及其信徒得到更多的东西。其实,其背后的逻辑至多只能保证他本人的那一点点利益。不说别的,如说是在艺术界,没头没脑的就跟上的,最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炮灰。
这类人对“当下感”的态度是很暧昧的,不夸张的说——它们形同虚设。他们究竟是想进行一般性的冒险?是想进行更彻底的革命?还是另有更伟大之计划?或是像农民起义一样——仅仅是为了那一口吃的?看他们的大多数表现,看他们故伎重演,感觉他们还是更倾向于最后者。
可见,不断的给艺术画圈、划时代,或是喊“X时代已经到来”的这些人,他们不是夸大了所谓的艺术功能,那就是夸大了自己之认识以及自己所能把控艺术的那一些能力。
2014年7月13日星期日
丁托列托、鲁本斯和多雷,这三者是西方感性类绘画构图的特定时期里的集大成者。荷兰的埃舍尔则是(哲)理性绘画构图的代表人物,英国的乌格罗也可勉强算是其中之一。当然,这里说的“理性”或“感性”,其不过是即时的不得已的一种说法而已。
2014年7月13日星期日
战争或灾难虽然停止了,但战争或灾难中所爆发的或是所滋生的事物还是站起来了,前行,继续前行。现如今,战争竟成了我们津津乐道的“消费品”了。
2014年7月28日星期一 关于《周易》
只有一个做法是很危险的。如果一击成功,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这是最节省能源或资源的做法,但其隐含的风险也属最大。
二是“模棱两可”之做法。人的“意识中”至少包含有三个做法:“模棱法”、“可以这样做法”和“可以那样做法”。人们对此词语多有一边倒的理解。人们只关心模棱一说,仿佛“模棱两可”只是一种特定的圆滑之真身,殊不知,作为圆滑的“模棱法”,它本就是那“两可法”最基础。
至于《周易》,那就是“一体多变”或“随机应变乃一体”之真身了。这和前两者的区别很大。理解此个是很有必要的。理解此个,人至少能明白普通人和智慧人的区别或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特别是,没有这些作为基础,人所谓的临界状态估计是另一种的可笑之状态。因此易经中的“三百八十六则爻辞”是很值得上心注意的。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一则爻辞其实就是一特定的“可”。指对“当下”,“可”为有生成感和转化感的“可-是”,并非“就是”。“可”字是理解中国种种文化的一把奇特之钥匙。
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宗”和“同一性”
无论如何说法,中国人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其主要指对的是规律一说,主要是归纳推理之所得;西方人所谓的“同一性”主要指对的是演绎推理,主要是演绎之所得。现在的很多时候它们虽密不可分,但在东西方人的骨子里,它们所处的份量还是很有区别的。
2014年8月26日星期二
曾经公开的秘密都已经萎缩了。秘密还在成长,已枝繁叶茂,像另一把遮阳的伞。
作者:吴楚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