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珐琅彩瓷是指仿铜胎画珐琅技法用珐琅彩料在瓷器上彩绘后烧制而成的彩瓷。珐琅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瓷器。
据史料记载,清代在宫内设立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专门承担珐琅彩瓷的绘制和烧造。其所需素白胎由景德镇御窑厂制成后直接运到北京,再由内务府造办处奉皇帝旨意命宫廷画师们进行绘制创作,有时皇帝会亲自参与整个过程,直至烧制出令其满意的珐琅彩瓷为止。这样的制作过程、制作规格和等级,不仅
在清代其它瓷器无法与之相比,清朝以前各朝代亦未见过类似情形,珐琅彩瓷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皇宫里烧造的陶瓷品种,仅此就足以说明其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珐琅彩瓷自康熙创烧成功后,做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在雍正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珐琅彩料在雍正六年以前均需从国外进口,十分珍贵。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的烧制极为重视,清宫造办处在怡亲王的主持下,依皇帝旨意开始仿制和自行炼制珐琅彩料,从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可知,至雍正六年七月,造办处在仿制出原有西洋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黑等九种颜色外,又增添了淡松黄色、藕荷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等十多种颜色,不仅摆脱了对西洋颜料的过度依赖,新色泽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新瓷绘制色彩的表现,画面更加生动、传神。
雍正早期珐琅彩瓷器虽沿袭康熙时在色地上绘花卉的做法,但逐步加绘雀鸟,尔后新增各种不同的山石花鸟题材,更配以诗句、印章,后期逐渐脱离铜胎画珐琅的影响,发展成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白地珐琅彩瓷,形成雍正朝独特的儒雅风格。
笔者有幸收藏的这件雍正珐琅彩高足盘,式样典雅、端庄华贵,盘敞口,口径20.9cm、弧壁、喇叭式高足;胎质洁白细腻,釉面莹润纯净,口沿描金;盘心绘折枝牡丹,内壁周边饰蓝花、芙蓉、月季折枝花卉各一枝,盘心空白处上下还各绘有一只翩翩飞舞的彩蝶;外壁绘摇曳盛开的粉红、浅蓝、黄色和藕荷色虞美人花卉环绕一周,花朵颜色艳丽,浓淡相间,极富立体感,配以阴阳反侧的绿叶相伴,尽显风中妩媚多姿;画笔洒脱飘逸,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画意幽雅如和风拂面,醉人心扉;足内壁下沿青花横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此盘保存状态完好如新,详见下图。
笔者见到天津博物馆入藏有一件同样器形,尺寸、纹饰大致相同,口沿无描金的粉彩高足盘,见下图。
从器物的胎、釉、以及彩料的颜色上看,两者确有很显明差别。若有机会可将两件器物进行比对,珐琅彩瓷与粉彩瓷器在绘画技法等方面亦有不同,仔细辨别,可一目了然。
珐琅彩瓷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点,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古玩行素有“十件粉彩不如一件斗彩,十件斗彩不如一件珐琅彩“之说。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华贵繁缛,使珐琅彩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雍、乾时期宫廷瓷器艺术品中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及审美水平。因珐琅彩瓷制作数量极少,且为皇帝秘藏、把玩之珍贵器物,极少流传宫外。清宫流传下来的珐琅彩瓷器现大都收藏在台北和北京故宫,大英博物馆亦有部分收藏。
历史上因多种原因流失在世上的珐琅彩瓷,或收藏在某些博物馆中,或深藏于个人手中。时至今日,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烧制的珐琅彩瓷已成为收藏家们竞相追逐、梦寂以求的顶极文物艺术品。每当国内外著名的大型拍卖会上偶有此类器物释出时,往往都会受到热烈的追捧,少则数千万、动辄过亿元的天价成交。例如2018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珐琅彩虞美人御题诗纹碗就以1.69亿港币的价格成交,等等,都足以说明当今珐琅彩瓷具有极高市场经济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弥足珍贵。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