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吴震启老师访谈录

  时间:2010年4月20日

  地点:北京古玩城

  人物:吴震启老师

  吴震启老师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细节之美的艺术家,我们可以看到吴老师许多的作品都是他每日在百忙中见缝插针、更深人静时候的创作;吴老师总是在白日里忙完、大家都歇息的时候拿出笔墨静下心来写字,时事新闻、白日心得、即兴诗词吴老师都会在每晚记录下来;所以我们能从吴老师的书法里读出他生活的影子、这个时代的背景;吴老师的作品是真正来源于生活,然其又高于生活;精致雅美,具有内容与形式上美的统一,包含时代特征,达到了可读性与时代感的统一;四月二十日,记者随王清州老师一道拜访了吴震启老师。

  王清州:请问吴老师您从艺这么多年,在艺术方面有哪些个人感想呢?

  吴老师:就书法艺术而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高度、每个时代的审美;无论什么样的文化样式,首先它都是给活着的人看的;能赢得今人,那就是影响力,能赢得后人,那就是生命力;关于影响力和生命力这两点呢,我不赞成你非得写得像王羲之或者像某个大家;包括诗词,不是说你非要写的像李杜才有影响力和生命力;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化着;所以这就有了一个点的问题,怎么将传统的经典和今人的审美进行完美的结合,这个点你要找到,那就可以了;

  书法,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它首先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今天,它的实用性被大大消弱了,写信、公文、告示、牌匾等等全被美术字、电脑替代,那么就等于削弱了书法的群众基础、书写氛围、书写环境;包括书写材料都不断的在被改变,在这种情景下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还要不要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如果只是他的字而没有那篇文章,那还会不会有那样的魅力?颜真卿的《祭侄稿》,如果不是那样的情绪,还会不会写出那样的风格?如果光靠书法,那它的魅力、价值还剩下多少?还有苏东坡的《寒食诗帖》,黄庭坚评价说:苏东坡自己再来重写也未必如此;艺术有时候是可遇而不可再的,跟当时的环境、心态种种条件都有关连,当时种种的条件具备后,才出现那么一件作品,自己再来模仿都不会一模一样了,风格、气息也不尽相同;

  每个人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他的亮点,不可能说谁都能做的面面俱到;我个人一直在追求的是诗书合璧,我个人理解认为,这也是传统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幅作品,光有书法没有内容,那首先就失去了一半的东西;比如作为收藏品的话,那么收藏什么呢?商品跟藏品不是一个概念,一件作品应该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俱含的,那才有真正的价值;但是也不能绝对的以此为标准,不能以过去的阶级成分来论或者以某人的忠奸来论其作品,这都是不全面的;但是中国人的审美首先是具有思想性的,站在文化的基础上来判断其他艺术门类的时候,那这个标准还是很重要的;说字如其人,其实这是一个多维角度去看的问题;所以说真正的作品呢,不仅要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性情,诗文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然后再加上字写得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那么这五美、六美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具有收藏价值;今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是文化修养跟不上,最终也只能为字匠;所以我认为现在的书法界大多数人的作品没法跟魏晋、唐宋、明清、民国比。现在的书法,一是点划狼藉,不精美;二是功力不足,很少有池水尽墨,以一生去追求书法的;三修养不足,比如说我们现在读了多少国学,又读懂了多少、吸收了多少;这一点恐怕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做到。四是心浮气躁,功利驱动。这只是对比而言,也要看到其长处。

  书法这块阵地,有多少人在耕耘?从古至今,历史上的高峰几乎被前人给占尽了,我们想从夹缝中找到一点东西要或独树一个高峰都是很困难的;过去书法有一个国家行为,因为有科举制度,你想考功名那就必须要写好字和诗文,因为有官方在强化它;现在不一样了,只是艺术家、艺术团体的行为了,力量不够了。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历史的、全面的、科学的、站在发展的角度看艺术,那么很多问题就想明白了,再写字就不一样了;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偏偏强调他的艺术形式、字的造型?他觉得古人的东西我再那样写不就跟他们的一样了吗?我想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那我就要变形、夸张等等;但是汉字的可塑性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空间呢?夸张变形没问题,但是有一个标准——美不美,不美就是走入歧途了;外在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本质,重要的是你能承载多少东西、有多少内涵;所以说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写字的问题。

  不能忽略诗文的思想性、艺术性,因为中国的文化大多都是综合性的,是不可分割的;书法首先离不开汉字,这是绝对的;第二、它离不开书写内容;第三、离不开书写材料;关键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传承什么、剔除什么,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力,不能判断错误,个人修养就要提高;所以要先扎实功底,不能随便就说创新;很多人跟我说:我和古人不一样;我就问:你这个不一样,是超越古人的不一样呢还是不及古人的不一样呢?首先这个概念你要整明白了。所以我问很多朋友三个问题:一、你搞书法这么久,到现在你看过多少真迹?因为看真迹和看印刷品是有不一样的感触的,这是一个广度的问题;二、看明白多少?你看出来多少东西来?这是一个深度的问题;三、吸收了多少?看了之后你能够吸收多少、提炼出来多少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呢?这是一个高度的问题。这三个点就决定了人的一生,决定了一个人的艺术水平;我个人理解,我觉得我还要做的、要学的还有很多,所以我现在每天都更深人静临帖,见缝插针写诗;因为我白天工作要忙,所以只能晚上抓时间来临帖、读书,我晚上经常写到很晚;现代人节奏太快,时间太少,精力分散,审美多元,所以真正能达到书法妙境的人太少;现代人不是不聪明,而且我们比古人拥有的优势很多;如果我们能把古人那种情性保留下来、然后功夫下到了,那肯定很不得了;

  我觉得现在艺术界可以分三种'作',创作、制作、炒作;我认为创作最少要达到90%甚至还要多,剩下的一点用来制作、炒作还可以,不然你的作品就是没东西、没内涵的,是站不住脚的;真正的美是在于内涵的,而不仅是形式;不能只流于表面做形式、是炒作出来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高峰、亮点的;所以我们倡导笔墨当随时代。找到一个传统跟时代的融汇点是很重要的;我一直在探索中;前年,我把诗歌、书法、体育做了结合,为奥运每个项目写了一首诗,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展览;去年,我探索了诗歌、书法、和网络,把最传统的文化艺术经典和最现代化的传媒相结合;我做了几十首写网络的诗歌、还有一篇互联网赋,然后出了《在网一方》这本作品集,把诗歌、书法、网络、出版这四个元素结合了起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结合点;今年我探索了诗歌、书法、音乐;对于这三个探索我还是很有信心的;我一直都在坚持读书、临帖、探索,重要的还是在于大圈子的探索;

  王:您觉得哪些人对您的艺术影响比较大呢?

  吴:我的书法受影响比较多的有钟繇、王羲之、米芾、苏东坡、何绍基、白蕉等。诗词上呢,首先就是《诗经》,汉魏六朝、李杜、苏轼、李清照、龚自珍、纳兰容若和毛泽东等对我的影响比较大。

  王:您怎样看待艺术跟做人这两者的关系呢?

  吴:现代人太多的急功近利,为了权名利色不择手段,还有很多失去了做人的底线,这样做,时间长了不仅艺不成,把人格也丢了;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生观的问题——做什么样的人?我个人还是比较推崇经典、崇尚英雄的,我喜欢汉魏六朝前后夕人的真性情,比如说屈原这样的爱国诗人;在家,就该做一个优秀的成员;为艺,就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艺术家。

作者:吴震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