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4年8月27日至9月9日,《零距离——王晓辉微水墨艺术展》及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出艺术家王晓辉近年写生和教学创作的180余幅微水墨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在水墨人物画创作研究中对水墨“微”形态表现的阶段性成果。与此次展览同时展出的还有瑞士国际知名影像艺术家罗曼•西格纳微影像作品,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两种趋同的艺术现象不期而遇,更加突显了王晓辉此次微水墨 艺术展的当代性指向,也势必成为当代水墨研究的重要个案。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唐勇力 ;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 ;浙江省美术馆馆长马锋辉;著名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刘国辉等 艺术业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王晓辉作为“60”一代的代表性画家,兼有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两大学院学术背景,他在传统笔墨和现代视觉语言上合力拓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的微水墨创作一直以来似乎都试图颠覆主流架上艺术的阅读经验。似乎要把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视觉形式符号化,固定化,并以此为表现媒材,来重新审视个体生存状态,这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刻画,是一种有别于那种高大靓丽式的概念刻画,也有别于传统中那种逸笔草草,置造型于不顾的所谓的传神刻画,从而把那种久违了的而人物画家又必须具备的,深沉的人文关怀注入画面中,这种注入是非观念化的,是缘于画家强烈的表达欲求而生成和实现的。
由于微水墨创作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可以预见,这必将带来创作中的叙述方式及接受主体的阅读方式的巨大变革。
王晓辉微水墨展,对我很有启发,微信、微博、微时代我们这些老头不大听不懂了(笑),年轻一代都活在“微时代”。他画得虽然都很小、微小,但却反映了艺术家对生活真诚的态度,真挚地表现了这个态度,我想这是最主要的。眼下中国画越画越大、越画越空,而面对这样一个假大空作品横飞的情境,他的微水墨的出现是有好处的。一个艺术家无论生活在任何时代,他总有一个面对生活的问题,面对生活产生的态度问题,面对生活怎么表现的问题,这是一个永远的课题。王晓辉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很稳,唯一我担忧的是这个时代发展得让学术未必重要了,好坏并不重要。王晓辉的功力百分之九十九用到作品里面,其实他有更多的功夫在里面。资本和权利可以阻挡艺术,如何预防和克服是将来的事,但是历史会有正确的抉择,历史还没来到!
————著名艺术家:刘国辉
王晓辉本科毕业之后,在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在此考入刘国辉老师的研究生,当年王晓辉在研究生期间,做了一件至今影响他微水墨画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他当时在素描的研究上,将极素描和泛素描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试验,我所讲的极素描:其实人物画并不需要那么严格地表现客观物的准确地塑造。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更劲道的描绘,这一条可以说是王晓辉向西方素描的致敬,并对它作出批评的前奏。第二是他的泛素描,而泛素描强调的是“将错就错”的一种观察方法,他把对眼睛所看到的和心里所想的,心手合一的素描观察方法引入他的实际创作,而这种创作方式,至今我们可以从微水墨的这一批作品的观察方法中得到验证。这个展览用零距离和微水墨的方式。“零距离”是观者和画者之间的无隔阂,而“微水墨”是在画展表现过程中无障碍。无隔阂和无障碍表现出了王晓辉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学术研究,这个展览给了我们教学的启示和对社会的责任。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
王晓辉微水墨的展览已经在全国走了好几站了,这一站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来站是非常重要的一站,我感觉是王晓辉对于自己的母校特别感恩,这种感恩的汇报,我想他不同于一般的展览。 另外,晓辉的色彩也比较奇特,他构成奇特、色彩也奇特。这个色彩跟别人不一样,他不是讲究我们平时学的色彩学的那种和谐,他创新的色彩也很和谐,但是他和谐色彩又很刺激,给人感觉他是一种视觉感官的刺激性非常强。如果要是和油画相比来讲,他这个色彩可能就会不一样,你说这色彩怎么会这么画?这个颜色怎么会这么用?我觉得这个是晓辉对自然当中所体验,或者对自然感受,色彩感受的一个很奇特的地方。总的来讲,晓辉他的艺术感受很特别,我很喜欢,你看他这个写实的构成,包括线条之间的黑白对比关系。包括他的人物画造型的眼睛、鼻子、嘴的这个特点,你看都能看出来他的造型实际的能力非常强。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唐勇力
零距离:王晓辉微水墨艺术展
策展人:杨劲松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
协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展览时间:2014年8月27日-9月9日
开幕时间:2014年8月27日上午10:30
学术研讨:2014年8月27日下午14:00
展览地址:杭州市南山路218号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北厅1-2层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