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27 00:00
ARTPLUS 建筑设计建筑中国年轻设计师都应该到乡间去——王灏从 2007 年起,王灏和他的“佚人营造”在春晓村设计建造了“库宅”,“砖宅”及“柯宅”三座民居房,这是他们的起点。
“中国当代年轻的建筑师都应该到乡间去,这是最广袤的一片土地和试验场,与商业设计不同,私人住宅比较小,是完成度最高、最自由的一个领域。”佚人营造的创始人王灏说。这位希望能建造 100 套民宅的建筑师,在过去的 4 年里,已经和他的团队在江浙乡下建造了十几套私人住宅。对他来说,私人住宅是他的主业,而自家的房子是第一个试验场。
依山傍水——“库宅”
2009 年前后,一张宁波乡下的住宅照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栋住宅是彻底城市主义的建筑:它放弃了一般住宅由内而外的设计方式,选择以形态操作为切入点,保留了普通民居的图腾式双坡屋顶,唤起人们对“家”的向往,然而高层没有呈南北水平排布,而是呈正交十字重复叠加,每上一层楼,房屋都扭转 90 度,与下一层的楼顶相衔接。它突兀的样子在中国乡下实属鹤立鸡群。从 2007 年起,王灏和他的“佚人营造”在春晓村设计建造了“库宅”( 2007 - 2009 年),“砖宅”(2009 - 2012 年)及“柯宅”( 2011 - 2013 年)三座民居房,这是他们的起点。
依山傍水——“库宅”
生于 1978 年的王灏算是建筑行业比较年轻的建筑师了,他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和许多年轻建筑师一样,刚毕业的时候,他也选择了在同济设计院上班。07、08 年前后,他正是凭借这三栋私宅,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几套房子的设计起源也很简单,按照宁波乡间的传统,子辈要将父亲留下的房子翻新和改造,自家的房子就成了王灏第一个试验场。王灏觉得自己很幸运,也认为“自宅”是他今后难以逾越的高峰。“最初的这三套房子,其实很笨拙,在今天看来也有很多瑕疵。那时我们人手太少,许多细节都没照顾到。但这几套房子拯救了我。正是因为它们,加之经历、性情,我慢慢走上了乡村私宅的设计道路。”
天井怀旧——“砖宅”
很快,王灏便开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于 2011 年元月,被叫作“佚人营造”,“佚人”是对传统工匠的指称,他们当时的初衷,是希望在无名的状态下,兼用现代与传统建造出作品。工作室并不大,王灏是创始人和主设计师,他聘请了两三位助理,工作室的活动范围在上海和宁波之间,建造活动也围绕着江浙展开。工作室只负责设计,固定的几个工程建筑团队负责建造。
天井怀旧——“砖宅”
在乡村盖一套房子,全部花费大概在 60 万- 100 万/间,佚人营造的一般收取总造价的 10% 作为设计费,包含室内设计的话是 15% 。一套房子的设计、建筑周期是 2 年,他们正在以每年 2 套房子的速度推进,将来的量可能会更大一些。
光的结构——“柯宅”
不过很快,就有人发现“库宅”和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的 Vitrahaus 十分相似,开始有人指称这房子是“抄袭”。对此王灏回应道,“我们的房子是 2007 年设计,2008 年结构封顶的。有关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的作品,国内最早出现在 2008 年马卫东先生编的“ A+U ”杂志上,那时它是全白的外表,杂志表发于 2010 年初。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外表撞衫。两房的构思出发点、比例、材料、结构及内部空间等,也截然不同。” 网友“十三楼”曾评价:“这算是砖瓦的完美艺术品了。”也有人感慨:“新农村的房子要是都建成这样,就完美了。”
光的结构——“柯宅”
建筑称得上是一种高级定制,在任何地方想当好一名建筑师都很难,这是几乎是公认的。加之中国的竞标制度不完善、建筑事务所大多是流水线式的生产,年轻的建筑设计师想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构想。而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后,这种自由和此前他在设计院的经历过于不同,以至于他被问到从业心得的时候,他脱口而出“年轻设计师都应该到乡间去”。
来源:Artplus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